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探析 凡心理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凡心理
[导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旨在帮助小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都获得增强。

云南省宣威市落水镇朝阳小学 凡心理 655414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旨在帮助小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都获得增强。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大幅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引言
        数学学习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常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引导小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对提升小学生的相应能力极为有利,也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以现阶段小学数学解题状况来看,为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确定应对之策,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够得到优化。
        一、小学数学解题现状
        (一)解题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在小学数学解题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存在较为单一的情况,教师通常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只确保小学生充分掌握一种即可,未能带领小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尝试。这样,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就会存在一种机械性,甚至认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只有一种,严重阻碍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小学生长远发展尤为不利。
       (二)学生个体差异遭到忽视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对知识理解的思维能力不同,在学习当中最终的学习成果也会出现差异,教师忽略了“因材施教”,无差别教学会让不同能力层次中的学生都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最终会转变为能力提升缓慢的结果,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探析 
       (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想要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依靠。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减少对课堂的掌控,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学习“随处可见的形体——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这节知识的重点内容就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简单的了解、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概念。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如“标注出正方体的每个边说出正方体是由几个面组成?如何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与每个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小组探究,确定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二)重审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审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需要坚持的事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审题:首先通过读题,建立表象;其次通过二次读题来明确主要问题;最后一遍读题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标注。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容易迷惑的题目,在高年级涉及图形的面积求解问题“正方体的边长为20cm,现将边长增加到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边长为20cm,现将边长增加了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审题不细致的学生很容易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忽视了“增加到”和“增加了”之间的区别。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类似的陷阱题型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数学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审题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易混淆的字眼,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就要将情境创设工作做到位,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通过利用线上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快速的获取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利用网络为学生呈现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按照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给学生合理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创设如下的情境教师将学生们的课本、铅笔、橡皮、练习册等进行标价,分别为3.5元、1.5元、0.5元、2.5元,向学生们提出:“购买一本书、3本练习册、5支铅笔、4块橡皮需要花费多少钱?”这时学生们将会积极进行思考应该如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引入到小数乘法的学习当中,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能够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并且还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方式对提升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数学知识和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多的期待,从而愿意更用心地学习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注意让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相结合。教师对于小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也应该认真对待,不要去固化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遇到的数学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实施这些教学策略,将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让小学生喜欢数学和爱上数学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伍小红.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8):68.
[2]王寿庆.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9(35):29.
[3]张晋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解析[J].考试周刊,2018(87):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