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0月下   作者:曾娇
[导读]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强操作性,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沈阳市第六十九中学      曾娇
   
摘要: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强操作性,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在生物教学中出现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常规实验教学模式要到位
        1.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植物细胞的观察实验,大纲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的目的,但学生往往只对显微镜和显微镜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因此,对这些实验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学生的操作中要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初步、逐步“学会”这些实验。
        2.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2)适时准备好实验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不易采集,这就要求教师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不足。也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能获得一些有关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地考虑得细致尽可能地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和解剖青蛙的实验,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3.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初中一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是教材只提出实验课题,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装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传统的实验模式是根据教材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教师按部就班地独立完成实验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更生动精彩,笔者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例如,在“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实验中,教材主要选用桃花为实验材料,但当时桃花尚未开放,怎么办呢?正当学生苦思冥想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马上意识到此时正是羊蹄甲盛开的季节,可选用它来代替桃花,实验效果更明显。因此,学生设计实验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对其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作适当的点拨。学生设计实验模式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实验中,学生可以用不同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喜欢集邮的学生会发现部分邮票以珍稀野生动物为图案,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学生则对农贸市场、酒楼、宾馆等出售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设计实验模式的优越性,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在生物实验课中充分体现多媒体的重要性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生物教学信息化、现代化并将从教育思想、观念、教材、教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对生物教学产生影响,尤其在生物实验课中,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生物实验。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准备实验时,预先运用录像、投影把学生带到生物自然界的情境中,让学生更熟悉生物的生态环境。例如,在做解剖青蛙的演示实验时,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有哪些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首先播放青蛙的生活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中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解剖青蛙演示中细心观察青蛙的内部结构,并通过手摸、吹气等,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解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运用实物投影仪,把青蛙的部分器官投影在银幕上,让学生细加观察、研究。通过眼看(观察)、动手、动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教师利用投影把学生的结论归纳起来,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在整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生精神愉快,乐不知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生物实验课中,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观察实验,开展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像、理解的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使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来认识那些不易直接观察、感知的事物,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做初中生物“观察常见的软体动物”实验时,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找到自己常见的软体动物河蚌、田螺等,按要求展开观察和实验,从中把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巩固起来。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受地域局限,学生对于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软体动物的了解当然是较少的,也是不够全面的。为此,我们在完成实验后,加放软体动物录像,把软体动物的主要五个纲,以及从适应海洋生活和淡水生活到陆地生活的多种软体动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不但认识当地的软体动物,而且了解了其他的软体动物,从而扩大了知识面,大大增强课堂的容量,这样,就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生物实验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实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其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增加生物实验的份额,进而促进学生生物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