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胡正权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初中历史课堂更具生命力,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愉快心理体验,并促进学生成长。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三中学  胡正权  655504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初中历史课堂更具生命力,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愉快心理体验,并促进学生成长。基于此,本文章对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从实际出发,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以实现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全面渗透,促进学生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和要求,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具备清醒的观念和认识,在现实学情的基础上,主动地去探索、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策略,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结构体系,从而促进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效能的提高。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
        由于初中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烦琐性和复杂性,缺乏历史基础知识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吃力,甚至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学生不懂的历史知识点堆积越来越多,从而会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逐渐地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再加上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这样灌输式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主人翁意识,也无法促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责任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但仍有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历史教学只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更大的分数优势即可,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历史学习打下基础的积极作用,导致了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功利,只关注“分”的课堂,使很多学生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运用提问艺术
        合理运用提问艺术可以让初中历史教师有效地开展对话交流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性。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提问,保证提出问题内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自身提问语言、提问内容与提问深度,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最后,初中历史教师应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问题思考水平,科学的设置提问顺序和层次性问题,以促进学生获得学习成长。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笔者就曾为学生设置“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是什么?”等合作讨论问题,以让学生深度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二)小组合作教学发挥主动性
        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可以直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获得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过去统一性的授课方式中转变出来,积极地实施小组合作教学。首先,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标准来将他们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现的机会;其次,教师应设置探究任务,以此来引导学生展开组内的讨论、沟通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念成功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很重要,甚至这几分钟就决定了这堂课的质量,于是课前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法有许多种,这里强调的是悬念导入法。一本推理小说、一部好电影往往事先设置悬念,吊足读者或观众的胃口。同样,用悬念导入教学也可以吊学生的胃口。成功的导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被悬念所牵引,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就一直集中在教师的授课内容上。此时犹如教师带领学生去破案一样,教师不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去“破案”,快到下课时,案子终于告破,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嫌疑人”被锁定,学生仍沉浸在案中,意犹未尽。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课前导入可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逐渐引入秦的暴政,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孟姜女夫妇的悲剧是秦的暴政所导致的。
        (四)运用思维导图
        历史具有很强的时间顺序,学生只有抓住时间线索,才能更快地记忆和理解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比较多,但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只有将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建构联系,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初中历史课堂可制作思维导图,把相关联的内容放在一个图中,建立历史知识网,让学生在课堂中记下主要内容,减轻课外学习负担。思维导图还能把历史知识间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从一个方面联系到其他的内容,增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分析问题就会思路清晰,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较大提升。
        结束语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元胜.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0(01):54.
[2]宋诚.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43):85.
[3]马慧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