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王丹妮
[导读] 通过对国内的近30所省级的公共文化馆的调研分析发现,有些文化管理存在的数据库数据采集不合理。

郑州文化馆  王丹妮  450007

摘要:通过对国内的近30所省级的公共文化馆的调研分析发现,有些文化管理存在的数据库数据采集不合理。另外数据库搭建的不完善,数据信息未能够实现分类,而使文化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保存不完整。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下,要构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保存,实现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并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公共文化馆;调研分析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被社会各个团体、群体和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类物质、表演、知识、技能相关的工具、事物和文化场所。现有关法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国内人民世代相传的,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通过应用一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来保存这些遗产成为了当前非遗保存的一个重要方式,进而就要搭建数据库,来实现对非遗的保存,并建立档案库。
        一、公共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国内的公共文化馆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以及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机构。收集、保存、宣传一些文化元素,来实现地区文化发扬。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中,非遗资产的研究机构通过应用财政部下拨的一些资金,来举办一些文化品牌活动,以及创设必要的研究场所。根据现有博物馆有针对性地非遗资产,做好必要整理、研究、学术的分析,以及组织开展非遗的项目宣传和展示,进一步加快推动公共文化馆建设,做好少数民族文献、表演等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以此去实现公共文化馆的文化传承。在国内的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都颁布了地方的非遗保护和条例,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搜索相应地区的政府管理条文,对文化管文化的特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结合各公共文化馆的服务范围,实现对非遗的收藏、保存及各类展示活动。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来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以此就要公共文化馆革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非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民智慧精华,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省级的公共文化馆是省级公共文化保存传播中心,也进入到社会公众的视野,借助现代化、数字化来构建数据库,实现对非遗的有序保存,使非遗能够持久的传承保护和利用[1]。
        二、公共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调研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近20省级的公共文化馆分析,在互联网上,去进入这些文化馆的网站,网站有一些共享资源库,通过这些功能就可以浏览文化馆具体信息。在当前非遗的定义中,建设非遗数据库将各类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表现实物,及场所相关数据都纳入到数据库管理范围内,才能够获得更多实际的数据信息。并结合一些学术中的论文,涉及到公共文化馆的案例做好进一步的研究和补充。
        (二)调研数据
        在通过调研中有天津、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等各个省份公文化馆,有关学者在调研时就发现,在部分省份,并没有建立起非物质非遗的数据库。有些数据库建立起来却没有做好数据存储,而造成一些非遗数据丢失,近几年,还有一些省份并没有建立相应数据库[2]。
        (三)非遗数据库的采集系统
        1.非遗资源的采集途径
        通过对一些非遗的数据采集内容做好明细,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购买、自建或联合开发的方式,来建立数据库,去收集数据信息。在非遗资产的复查工作中,需要搜集和购买一些民间数据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划分为资源分布状况、资源种类及传承人的具体数据信息和保护项目清单及创作的有关图片、视频和录音的相关资料。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明确版权所有的数据占了很大一部分,将近达到90%。另外的版权归属单位数据有尽75%,则表明我国大多数的省级公共文化馆都建有非遗税数据库,要通过人员自身的努力去收集分散于专家和用户手上的随机数据,并且有完善的系统的格式统一和转换的数据库系统。



        2.非遗资源的表现形式
        当前非遗的文化遗产表现有多种多样,用户动态性、活态性的,因而需要建立非遗数据库,有别于那些静态的文献。应该采取更多的非遗资源,进而通过应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出来,使非遗资源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活灵活现。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有些文字形式是省文化馆的非遗数据库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占据很大的比例,达到近30%。也有一些省级的公共文化馆的数据库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保存,有些人员仍然用惯性的方式,来采取自己最拿手的方式,用视频来表达。通过一些对复合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像来生动地展现,这种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立项目,因此受到了数据库建设人员的青睐。
        (四)非遗数据库的分类体系
        在分析数据库中,无论是性非遗的项目,还是各类数据资源,都离不开项目的分类和收集。因而,就要对公共文化馆的各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做好调研统计,并实现分类。在天津的文化馆有民间艺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手工艺、戏曲、杂技、竞技、医药等各类数据的分类。在内蒙古文化馆有音乐、服饰、文化、舞蹈。在吉林的公共文化馆,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体育、杂技等相关数据的分类。
        三、公共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一)革新技术手段
        国务院明确地指出了要去应用录像、文字、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来对非遗做好真实、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在调研中,文字形式仍然是当前省级公共文化馆非遗数据库为主保存形式,在省级文化馆数据库的建设中,需要有更多非文字化的保存形式,以及应用网络化去收集数据信息、图片资料。深入地去收集原始的音频、录像、视频资料,给这些非遗项目都制造好文字的说明,也有一些图片的展示,并附有音频、视频来辅佐[3]。
        (二)构建分类体系
        在分析数据库的分类中,数据库的分类需要建在科学合理的原则基础上,来充分体现当前非遗的原生态状态,并进行各类的分类方法,如传统的文献分类法、网络资源分析法、大众分类法等各种方法的优势,才能构建一个比较全面完整,涵盖我国非遗现实状况的分类方法。新的分类方法还需要一个规范的体系,除了设计一级科目之外,还需要设计二三级等各类子科目,才能够便于数据库管理人员去精准地把握数据信息。
        (三)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调研分析,有近70%的省级公共文化馆,对数据库的开放和重视度还需要有待提高。我国重点就需要向社会公众开放免费开放数据库,并设置一些专任的人物专访和新闻的动态,来吸引有关专家、研究人员、学者的兴趣来关注非数据库。通过应用在线调研访问、在线服务评估,加入到微信,微博等方式,也可以聚集社会公众的智慧来参与到非数据库的建设中。
        (四)加强人才培训
        在非遗业数据库搭建中,给现有的人员做好数据看技术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管理理念。引入最新型的思想方法,并聘请外部的专家来单位讲解,这样才能够实现数据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结束语:
        在公共文化馆的非遗数据库的搭建中,由专业部门来推动建设,并且由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做好非遗数据库数据的分类。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的合理保存。在保存数据中,要避免保存单一的文字数据,要应用更多的图片、声音、视频等数据的保存资料,才能够实现非遗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白章.文化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000(002):222.
[2]余江汪.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J].文渊:小学版,2019,000(001):772.
[3]王玉英.浅谈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2019(20):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