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游戏中师幼互动模式的对策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唐清
[导读]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第三幼儿园  唐清  642350  

【摘要】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幼儿园活动新课程》中明确提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幼关系互动模式的实践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游戏;师幼;互动模式;
        一、师幼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一)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最后,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二)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幼关系。
        (三)情感型关系
        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信任,良好的情感恰似师幼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一)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二)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三)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四)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综上所述:师幼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
        1.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



        2.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3.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4.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5.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二)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三)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四)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媛媛. 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181.
[2]陈莹. 提升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2):56-57.
[3]曾小青. 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问题[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1):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