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马云云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马云云
[导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阶段的教学工作有了本质的改变和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五小学   马云云 233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阶段的教学工作有了本质的改变和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数学核心素养就包含数学的计算能力。数学是理工学科的基础课程,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与提高
        引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和学校都过分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和成绩的提升,对学生思想素养的培养较为忽视。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多数理工类课程都以数学理论为基础,而该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黄金时段,教师应结合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方式,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不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多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教师也并不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也多为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被迫式地接收知识,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地位的不对等是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学生大多死板地接受教育,而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这与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理念相悖。
        1.2知识内容难度系数增大
        现如今,家长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投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接触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这使得目前数学教材的内容也必须跟上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数学理论知识的难度系数也随之增大。核心素养的引入需要与数学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而言,学习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已经较为困难,导致学生很难分散精力了解数学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也就极大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1.3分组合作学习缺乏效率
        新课改推进对小学生的课堂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分组合作是体现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抛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推进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此外,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可以促进思维相互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探讨模式多为形式主义,小组合作的方式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其并未发挥实际的作用。



        2.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2.1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的理论知识和计算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首先应深入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并借助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将生活问题引入学科知识,以此为契机引入数学计算的教育,从而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人民币”这一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货币的图片,以及不同金额的纸币和硬币。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观察1分钱、10元钱、20元钱、100元钱等面值可以购买的生活物体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
        2.2实施有效课堂评价
        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关键,因此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理论知识理解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总体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表现以及课后复习等阶段的评价工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表现不足的地方教师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如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设定与该章节相关的问题,由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探索问题,课堂教学中则以主要引导学生验证课前预习问题为主,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由正确的理解和领悟,而课后是对知识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选择较为深入的习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对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或鼓励。
        2.3.以问题为引导,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来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回答自己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效的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也掌握了科学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使用引导式问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更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创设一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例如:在“行程问题”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见的AB追赶问题,A在B的后面56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A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B的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采取启发和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可以自发的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借助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充分的将自身代入理论知识中,此外,应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和交流,这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有效途径。
        3.结束语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方式,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等渠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选择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教师也应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建设高效课堂,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应该加强对这一教育思想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海.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 求知导刊, 2020, 000(007):29-30.
[2]张毅.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20, 000(007):104-104.
[3]敖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0, 000(001):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