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武东华
[导读] 当前我国师德教育存在运动式、一刀切、说教化和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师德教育的成效。

广东广州培正学院   武东华 510830

摘要:当前我国师德教育存在运动式、一刀切、说教化和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师德教育的成效。对此,基于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和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培训系统化、课程化、生成化,全员化、分层化、分类化,互动式、体验式、众筹式,协同化、一体化、融合化。
关键词:师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改进策略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 “师德”。师德是衡量教师素质的关键维度,是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师德教育是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要求,师德教育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笔者通过探究师德教育内涵,分析当前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求师德教育的改进策略,希望能为新时代教师师德教育提供出路和方向。
        一、师德教育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简称师德教育或培训,指的是教育培训机构依据社会对教 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施加系统的教育和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教育信念,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职业道德品质的活动,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师德教育与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明确规定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并记入培训学分。关于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国家有关师德的政策文本中梳理出答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要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在师德教育中要重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纵观这些文件中涉及师德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将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当前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师德教育已经成为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但由于师德属于道德的范畴,师德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在意识和理念层面给教师施加积极影响,这就增加了师德教育的难度,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师德教育的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运动式
        所谓运动式,指的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突击式、散漫化的师德教育活动。有的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一次性的普及教育;有的是鉴于突发的师德事件,开展应景式的全员培训;还有的是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大搞形象化的师德教育工程。应该说,运动式的师德教育能够在短期内造出巨大声势,获得良好的舆论效应,但对于教师而言,很难有实际收获,甚至会给他们造成额外的负 担。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利用一定的契机开展师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缺乏整体考虑和系统规划,那师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一刀切
        所谓一刀切,指的是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一锅端、齐步走的方式。教师队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的教师,师德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对师德培训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一刀切的师德教育方式忽视了教师群体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采取同样的课程对所有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先不论课程质量如何,这种实施方式本就违背了培训的基本原则,影响了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而且这种不具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也不能解决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化
        培训方式说教化一直是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师德教育中尤为明显。师德理论、师德规范等培训内容本就比较抽象、枯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如果单纯采取专家讲座的形式,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将教师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必然会让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教师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人,需要的是基于个体经验的再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应该是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说教化的师德教育忽视了教师的个体经验和实际需求,就很难会调动起他们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培训效果可想而知。道德知识的传授并不等同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四)两张皮
        所谓两张皮,指的是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师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最终目标是服务教育教学实践。但从实际的培训效果来看,师德教育的落地还存在些许不足:一方面,师德教育没有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脱离了教师工作情境和实际问题,很难引起教师的共鸣;另一方面,师德培训更多关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表现,而忽略了训后教师的实际改进,对之缺乏长期的指导与跟踪,这也不利于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师德教育改进策略
        针对师德教育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基于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和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笔者结合实际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历,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系统化、课程化、生成化
        针对师德教育中存在的运动式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推进师德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和生成化。首先,实现师德教育的系统化。师德教育应该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要具有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思想,绝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中小学校,都要根据各地情况、学校实际和教师情况,实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师德教育的总体方案,不论外界怎么变化,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师德培训工作。其次,实现师德教育的课程化。基于泰勒的课程理论,改变师德教育运动式、散漫化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将一次次分散的教师培训活动整合为相互关联、前后衔接的培训课程,明确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实现师德教育的进阶式。最后,实现师德教育的生成化。在系统化、课程化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要根据上级要求和现实需要,适当把握师德教育的时机,开展生成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并将其纳入整体的师德教育课程,这样就能避免突击式培训的弊端。
        (二)全员化、分层化、分类化
        针对师德教育中存在的一刀切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师德教育全员化的基础上,要实现师德教育分层化、分类化。首先,保证师德教育的全员化。师德教育的对象要覆盖所有学校、学段、学科、岗位的专任教师,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仅要开设面向所有教师的通识性师德培训专题课程,让每位教师知晓最基本的师德要求和师德规范,而且要将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实现师德教育的分层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从陌生到熟练,从熟练到成熟,从成熟到卓越,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和实践的历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人的认识、对爱的理解、对美的领悟是渐进深化的,处于不同生涯阶段或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因此师德教育要精准施策,确定不同的建设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师德教育。最后,要实现师德教育的分类化。分类化强调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依据教师群体在学校、学段、岗位、区域上的不同,开展分类别的培训,使培训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比如,特殊教育学校需要结合其教育特点开展师德教育,乡村学校要以依据其区域教育特点开展师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结合教学辅助人员岗位特点开展师德教育。
        (三)互动式、体验式、众筹式
        教师作为成年人,其学习具有鲜明的成人学习特点,比如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动机的多样性等,同时具有目的明确、经验丰富、理解力强等优势。因此,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学习的特点,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中心。首先,开展互动式培训。师德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对话、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创设冲突性情境,设置开放型问题,让参训教师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引导。其次,开展体验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强调的是 “先行后知”,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比如,开展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等师德教育基地的活动,让教师现场感受优秀教师的师德魅力,在体验中实现情感共鸣和师德提升。最后,开展众筹式培训。起初,众筹模式主要用于产品筹资,应用到教师培训领域,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通过采取工作坊的形式,进行适当的引导,充分挖掘参训教师的经验,让他们的智慧成为培训的资源,让参训者同时成为培训者,比如可以让教师分享师德方面的经历、事件或观点,然后小组共同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样既可以调动参训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丰富师德培训的资源。
        (四)协同化、一体化、融合化
        师德是根植于教师工作场域的概念,也只有在职业生活中,师德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师德教育也应该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师德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协同化、一体化和融合化。首先,师德教育要与工作实践协同化。很多教师在师德培训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师德规范和法律要求了然于胸,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师德失范问题,想的和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就是“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间不一致。因此,师德教育要围绕教师实践中的师德问题,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师德规范,提供帮助教师践行师德的策略,推进师德教育与工作实践协同发展。其次,师德教育要与教育教学一体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将师德训后实践纳入整个培训周期,实施 “大培训”,使训前、训中、训后一体化,建立起完善的训后跟踪指导机制。同时,培训者要成为教师训后实践的积极介入者和培训效果转化的积极促进者。最后,师德教育要与专业生活融合。高水平的师德教育,其实是将师德教育直接纳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将两者交叉融合在一起,而最佳的方式就是校本研修。教师在工作中落实师德教育,在师德教育中推进教学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师德的完善,又有利于师德教育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于进,于源溟.从灌输到交往:师德培训问题的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
[2]黄艳梅.师德教育要见人、见爱、见美[J].江苏教育,2018(46).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