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胜中学校 王琼 638400
摘要:目前,在学校与教师群体都面临着新课改压力的同时,虽然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技能被提上日程,但是相较于理想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实际上,物理课的主要内容还是实验,所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实验方面着手。演示类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乐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层面和操作能力。大部分物理教师仅仅是依靠实验室现成的器材组织固定实验,未能发挥核心素养培育效能,以至于陷入“僵化”模式无法自拔。
关键词: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课堂教学
引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所以高中物理实验在高中的教学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灵清。
一、巧用信息技术,化腐朽为神奇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演示实验的种类比较多,其中有许多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物理现象,又或者物理演示实验现象比较枯燥、危险或不直观等情况,此时都会影响高中生观看物理演示实验结果的清晰性与直观性,进而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此时如果可以在开展相关的物理演示实验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那么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使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和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物理演示实验现象变化比较快或者危险性比较高的相关实验,无法在当堂为学生进行直观播放的时候,如果可以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那么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研究曲线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方向”部分物理知识期间,教材上为学生提供了切割机运行中出现火花的照片,但是教材上面展示的只是静态的图片,同时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现场为学生直观地演示切割机工作情况的现象,所以学生观察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可以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切割机工作状态下的火花产生视频过程拍摄下来,之后运用计算机中视频播放器软件的定格慢放功能将视频的画面缓慢地放映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视频的时候观察到火花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运动路径,这样的物理演示实验现象展示方式会让学生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又如,针对“粒子散射”这一物理演示实验,由于条件因素限制而无法在课堂上为学生直观地进行现场演示,但是可以利用视频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这样可以使他们直观地观察到粒子散射时候的具体情形,强化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际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构筑演示实验情境
合理构筑演示实验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氛围当中,实现学生对相关物理实验现象和内容的有效理解。例如,在进行某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构筑演示实验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先介绍所有实验器材,为学生营造课堂学习、实验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加强对实验结果的有效猜测与分析。在学生对相关实验结果猜测结束后,教师根据相关实验教学内容和现象,展开相关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探究,将学生全面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在实验完毕后,对猜对的学生给予相关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学生未能有效参与到与课题有关的演示实验教学当中,也能间接地在物理实验演示结果的猜测和互动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全面加强学生对实验结果和过程的深刻理解,最大化提升演示实验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在营造演示实验情境的过程中,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设置课堂演示实验的方法,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比如,在探究“自感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干电池、开关、线圈等器材,并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设计的演示实验方案和内容,完成相关演示实验活动.从而全面帮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探究中,理解自感现象,强化对知识的直观认知和理解。
三、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在讲解“向心力”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向心力大小的问题进行思考,使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在学习了向心力的定义之后,学生了解物体在圆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由外力向它提供一个向心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猜测这个向心力的大小除了与物体本身有关外,与外界也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汽车转弯时乘客状态变化的录像,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演示实验,讨论在乘客圆周运动当中向心力的提供者。基于此,学生与小组同学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学生指出当汽车行驶在平缓公路上的时候,乘客并不会受到车厢壁的挤压,而只有汽车转弯的时候,坐在车厢旁边的乘客才会受到挤压。因此,可能是车厢壁与人体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弹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知道:车辆转弯的时候车速不同乘客受到挤压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向心力的大小与转变速度有关;转弯的弯度不同,受到的力也不同,因此向心力的大小与圆周运动的半径也有关。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提出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还与乘客本身的质量、位置以及汽车性能等因素有关。对于学生的这些猜想,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演示实验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方案、进行自主探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配上理论讲授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常见的、过于抽象的物理现象,鼓励学生总结脑海中的抽象理论。一线教师应该及时制作或优化演示教具,再配上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强演示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物理概念及思维。
参考文献
[1]梁承永.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0(16):77-78.
[2]王春国.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课堂教学研究[J].高考,2019(09):115.
[3]孙杰.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有效性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