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化教学模式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陈治林
[导读] 小学数学是学生必学的重点科目,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

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校  陈治林  409126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必学的重点科目,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由于小学生的阅历与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加深记忆,培养数学思想,便于后期的教学开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久而久之教师逐渐丧失了建设、开发和创新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忠实解惑者和执行者,教师和教科书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我们应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数学知识传递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提问和评价,学生对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回答,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数学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数学语言艺术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是不能胜任数学教学的。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简明扼要、脍炙人口,极富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数学语言毫无疑问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周围,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应用生动形象、充满时代气息的数学语言,把深奥抽象的数学内容讲得富有情趣,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知识且保持长久的学习欲望。
        二、善找生活化素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数学中也无处不有生活的影子。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6-12岁之间,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却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各种生活元素,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完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取材,动手量一量教室里的课桌、文具盒、书本等物件各个平面的周长。在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时,可以列举自行车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地促进学生进行发散式和延伸式思考。


这种融入生活情境的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
        三、应用生活实例,体验数学规律
        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很多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仅运用题目训练很难达到较佳的训练效果,此时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因为生活中存在诸多干扰因素,导致学生不能自主通过生活实例挖掘数学信息,此时教师若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实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这一课的内容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很多实例,而教师也可以应用学生身边的道具进行运算能力训练。比如,每位学生都会有课外书籍及练习题,而书籍与练习册上都会标注自身的价格,教师可将所有学生的课外书籍及练习册全部集中在一起,模拟书籍购买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随意选取两本,并计算应付的价格,如此,不仅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得到了训练,还增加了学生购买物品的经验,使学生真正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运用生活化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练习是学习知识后加强巩固、检验掌握程度的环节,但是题海战术会给学生带来负担,造成时间浪费,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搜集或者改变习题形式,使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充满乐趣,享受解题的成就感,通过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将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例如,学校组织春游,三、四年级各有2个班,每班2个教师,三年一班50人,三年二班48人,四年一班45人,四年二班51人,每辆大巴车可以做46人,问教师与学生共需要几辆车,剩余几人需要乘坐其他班的车?这道题既能考查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又能考查学生的认真读题能力,需要细心计算教师总人数和学生总人数。大量的计算数字问题,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产生疲惫心理,将数学练习赋予生活化特性,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现实生活展开更加高效、实用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将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反馈到数学学习中。加深生活与数学教学的联系,能够协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显芬.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253.
[2]刘晶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6):253.
[3]张小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242-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