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爱 让智障学生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杨均财
[导读] 由于智障学生生理特点导致他们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在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上往往表现出随心所欲、无组织、无纪律、不肯学习等行为。

浙江省新昌县育才学校  杨均财  312500

摘要:由于智障学生生理特点导致他们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在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上往往表现出随心所欲、无组织、无纪律、不肯学习等行为。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用“心”去爱,运用多种方法去矫正智障学生诸多的不良习惯,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用“心”去爱;智障学生;努力矫正;行为习惯                
        近几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无法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中重度智障学生。他们由于神经系统发生障碍或教育环境不良,不仅在智能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学生,而且在情绪、个性及行为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对智障学生的教育,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性方面的缺陷外,更重要的还要矫正他们不良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矫正行为习惯、生活习惯
        智障学生的感知选择能力较弱,他们的不随意感知占主导地位,而随意的、有目的的感知能力比较差。因此要让学生纠正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认知入手,真正做到“以知导行”。
        首先,学校分年段、分层次组织学生学习、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和《三字歌》。采用儿歌等形式把一些相关的内容编写成文,内容包括交通安全、锻炼身体、努力学习等,学生通过背诵,把常规训练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游戏式的儿歌背诵中,既好记,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次,每月确定认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背诵与每月教育训练重点有关的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并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活动中。最后,少先队大队部开展“行规”知识竞赛,使学生将“行规”内容牢记在心。
        在学习、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和《三字歌》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抓好常规教育。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如人人争当“行规示范生”和“星级进步生”活动,每月评比一次,校长为“行规示范生”和“星级进步生”佩带标志,并把“行规示范生”的个人照片和“星级进步生”的集体照片张贴在光荣榜上。学生都以评到“行规示范生”为最高荣誉,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争取使自己的照片早日上光荣榜。我们用榜样引路,把常规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行为规范开始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我们组织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还给家长讲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行为矫正学、护理学等有关知识,为家庭提供家教咨询服务,促使家长由学校的德育旁观者变为协作者,改善了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方法。
        二、从生活化语文入手,矫正学习习惯
        低年级智障学生认知速度慢、想象能力差,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而且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贴近生活的或容易掌握的,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则消极被动甚至拒绝学习。由于大部分智障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又因智力非常低下,上课闹成一锅粥,下课乱成一团麻,教师无法组织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的学生上课把脚架在课桌上,有的上课铃响不进教室,有的拿到书本随手乱图乱画等。教师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小处纠正不良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朗朗上口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既要体现训练目标,又要使学生易懂,让学生听着明白,说着顺口,照着能做。如上课铃响,快进教室;下课铃响,师生再见。课前准备:书放左上角。作业准备:打弁本子,拿起笔。以上的课堂常规训练,尽管教师的语言不多,但学生边说边做,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矫正智障学生的不良习惯,既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又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训练学生按时、有序地下课,告诉学生,老师上课很辛苦,下课铃响了,小朋友先要坐好,待老师说下课后才能离开教室,这样做是为了谢谢老师,是对老师有礼貌的表现。道理说清后,就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下课铃响,马上坐好。并且每次下课都提醒学生,教师要等每个小朋友都坐好后,才让班长喊起立,师生互道再见后解散。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听到下课铃晌会自觉坐好,教师也做到按时下课。经过几年的常规教育与训练,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为了矫正智障生的学习习惯,我校重点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入手,即:通过学习生活、贯穿生活、适应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把“生活教育”贯穿所有学科,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设计教学内容
        智障学生当前的生活和生活来源以及未来,最为重要的是掌握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能走上社会后,能够较为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生活的需要。根据这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上选择以我的“身体”等活生生的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结合对相应生活事物的认识,学习词语和适当的语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



        开始以“我”为中心,确定一些和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即《我的身体》、《我的食物》、《我的学校》、《我的家庭》、《我的乡村》、《我的环境》。其中每类又划分成单元或课题,例如《我的食物》分为“水果知识”、“蔬菜知识”、“主食知识”、“副食品知识”等等,每个小单元都有认知和语言要求,认识常见的生活事物,学会说相关事物的名称,整体认读词语、卡片,进行适当的说话的训练,指导他们书写常见的词语等。
        2、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智障学生对认识事物,主要是直观思维,对于熟悉的事物、现象和具体直观的材料,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即教学内容既是身边的知识,又是在课堂上充分借助于对生活原型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词语和适当的语句。例如,我们在教《头部的初步认知》时,头、头发、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脸、眉毛,这些词语,要求学生认真细读,词语的认识相对来说都比较抽象,我们先让学生认识这些器官,加深他们的感性认知,这些器官每个人都有,都是最实用、最直观,效果最好的教具,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词语教学。学生在认读词语时头脑中再现出相应器官的直观读出词语,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3、注入游戏,培养兴趣
        智障学生的兴趣与正常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兴趣单一,范围狭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垃,直接兴趣多于间接兴趣,兴趣的程度低,稳定性差等。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喜欢的活动,把游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能使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水果》这一课题时,让他们从认识猕猴桃并认读相应的词语。我们先把猕猴桃装在袋里,让学生先摸一摸,猜一猜袋内是什么水果,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把猕猴桃展示给学生看,使他们了解它的形状、颜色,最后再切开尝尝,了解它的味道。通过游戏,把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都调动起来,激发他们认知的兴趣。再出示词卡结合食物进行朗读,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比较牢固。其次,在教学中对多种器官也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促进了器官功能的发展。
        4、注重实践,加深理解   
        实践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实践活动,可让教学更有实用性。在《我的城市》这一课题中,要求认识一些基本的商业设施和“百货店、快餐店、银行、邮局、理发店等,带学生走进这些商业设施进行现场教学更有效果。在认识快餐店时,带他们去“肯德基”通过点餐、付款、取餐、进餐一系列的过程,使同学不仅真正认识了快餐店而且还感受到快餐的文化氛围,他们学习得十分愉快。在教学《交通工具的初步认识》课题时,我带学生去公路边观看各种车辆,并从网上下载火车、轮船、飞机等图片让他们观看,带他们去乘汽车,让他们实地感受。生活教育绝对不能局限于课堂,在实践中学习更能带动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
        总之,对智障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以上四点做法,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育教学,既加深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又让教学更贴近了生活,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智障学生学生更好地生活,
        增长知识,学习生活;才能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希望。通过“生活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三、高年级培养道德情感
        1.赏识激励教育,鼓起生活信心
        调查发现,我校六到九年级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被别人瞧不起,与正常同龄人交往总有自卑感。导致个别学生自暴自弃,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我们教师就担当起激励、教育他们的重任,帮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2德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青春期是人一生的重要时期,如何让智障学生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先后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松弛室、心理活动室等专用教室,定期、定时向学生开放,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学校定期请法制副校长为学生作法制报告,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与生活》等法制节目,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做—个知法、懂法的好公民。
        在对九年级的几名学生进行有关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异性同学的关注、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有其中一项或多项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班集体作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之间的友谊,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效果显著。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说“爱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感情付出和行为实践。”“真爱才能真干,真干才能成功。”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给学生心灵上灌输一点爱,生活上补充一点爱,学习上增添一点爱。”用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游戏,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的行为、学习、生活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也为之欣喜。最后让我们爱心加真心,呵护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冬花《用真心关爱每个智障学生》当代教育2017.12
2、林锦榕《对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苑教育2018.3
3、谢青《加强个案辅导培养智障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探索》成长之路20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