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朱央林
[导读] 现如今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要求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探索知识点的规律,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一小学   朱央林

摘要:现如今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要求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探索知识点的规律,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当教师在德育中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加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本文主要对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这些年国家大力倡导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一名有素质的人民。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意识不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自身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学习中不会主动探索这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中应通过多样的方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增强他们的德育素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1、丰富的礼仪文化
        教师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让他们在学习中明白应该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培养他们的性格,塑造学生的个性。再加上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礼仪的著作和文化,比如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多条关于言行做事的名言,教师可以在德育中向他们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提升他们的德育素养。
        2、人际交往的和谐美德
        现如今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社会对人际交往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上,能够约束自身的行为,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在德育教学中,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向学生讲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培养自身的和谐美德。
        3、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
        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与每个人民群众都离不开关系,每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在现实生活中,及时关注社会的动向,保持良好的忧患意识。因此,教师在德育中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应根据相关的讲课内容,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知识,向学生传授家国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爱国精神。



        二、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
        1、借助多媒体的讲课方式,拓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素材
        以往教师在德育教学中,也会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理论,然而多媒体中的内容,与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没有任何区别,学生只是将自身的目光,从黑板上转移到了多媒体,这样的讲课现状不仅没有将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还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因此,为了在德育中更好的向学生渗透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备课期间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与生活情境有关的德育内容,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志愿者的历程等,然后根据讲解的进度,将一些典型的视频内容裁剪出来,在裁剪的过程中要注意视频时长,避免视频过长,影响了后面的德育讲课进度,也防止视频过短,没有将相关事件讲述清楚,减弱了德育教学的渗透。
        当课堂开始之后,教师先不要给学生播放视频,可以先询问他们几个问题,比如有谁知道我国的好人事迹都有哪些?他们在做好人好事的过程中,都经受了哪些历程?接下来视频中会涉及到哪些好人好事?看完之后的感想是什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提升他们的观看质量,防止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出现神情飘忽的情况,影响了视频的有效性。在他们观看结束时,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让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将视频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回答,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说到自己认识雷锋叔叔,他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帮助他人。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我国2018年的好人好事,其中爱国爱港的伍淑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香港回归之后,致力于发展香港和内地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基金,组织香港青年多次到内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我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积极学习爱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热爱国家的好学生。当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回答,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他们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提升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2、通过朗诵的教学方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过去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通过朗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但是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基本上是班级全体学生集体进行朗读,然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这样的朗读方式容易导致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在其中浑水摸鱼,降低了朗读的质量。为了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字词的变化,加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分队的朗读模式,调动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德育中向学生传授《弟子规》的相关语句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这节课需要学到的句子,集体进行朗读,让他们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掌握词句的发音,在确保学生对句子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分队,让每个分队自己挑选想要朗读的句子,让学习委员将每个队伍负责朗读的句子进行记录,这样教师在后期点评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队伍进行评价。当学生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随机挑选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将他们在朗读中的感悟进行描述,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回答到通过朗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让我明白人际交往的规则以及诚信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他们的朗读过程进行点评,在点评中向学生详细讲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内容,采用多样的方式指引学生,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福廷 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J].考试与评价,2016,(06)
[2]李宁 刘晓辉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