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王秀荣
[导读] 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教育中,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十分关键,其原因主要是数学课程的逻辑性比较强,并且具体的内容十分宽泛,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难以有效衔接。

河南省郸城县第二高级中学 王秀荣 477150

摘要: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教育中,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十分关键,其原因主要是数学课程的逻辑性比较强,并且具体的内容十分宽泛,导致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难以有效衔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实践展开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引言: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思想没有办法和新课改有效关联起来。为了有效突破此现象,教师需要创新与变革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初中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衔接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将其当做是重要的教学任务,指引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新知识点,将他们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促进他们的整体发展。
        一、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活化元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针对学生而言,高一应该是他们初中与高中转折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需要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实际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展开合理调节,保障教学速度不断减慢,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依照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让他们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有效降低学生实际学习的困难程度,教师需要将生活化元素充分融入其中,运用实际生活当中的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明确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当中的主体性位置,意识到自身应该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教师在针对人教版“集合”展开授课的时候,如若直接使用课本进行概念知识的教学,或者是使用字母针对“集合”进行举例。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课堂环境十分乏味,没有办法指引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应该由学生的具体生活出发,班级是一个集合,所有学生在此集合当中都属于重要的元素,而各个小组也组成了小型集合,该小集合也属于大集合的重要构成环节,其被称作是子集。经过此种方式方法,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更加深入与全面的理解与掌握集合概念知识,之后针对整数集和元素等之间存有的实际关系进行介绍,这样学生更加明白与掌握知识点。
        二、确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案
        对于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课程知识点而言,虽然两者之间存有的区别十分明显,但是其数学本质一样,知识点之间存有的关联性十分重要。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需要明确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存有的关联性,实现初高中之间的良好衔接。一方面可以对新型知识进行教学与讲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之前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有效夯实他们实际学习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与探究数学课本内容,实现具体知识点之间的良好整合,特别是对于初中与高中数学课程之间存有的关联性。指引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深入理解与巩固知识点。


如若有必要,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实现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的有效关联,防止初中与高中授课活动之间出现断层现象,让学生可以实现学以致用。
        比如,教师在针对人教版“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展开授课的时候,可以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以前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与正方体表面积等计算公式。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如何进行计算等,经过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正方体与长方体进行折纸,之后对其平面图进行观察。在此以外,教师也需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棱柱以及棱台等侧面图形充分展现出来,不断指引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了解各个棱长之间存有的实际关系,对几何体的表面积展开求解。经过这样的方式方法,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当中,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培育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数学素养。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实际学习的时候,主要是对基础性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学习与掌握。而高中数学知识点具备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其繁杂程度也得到了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到高中学习以后,由于他们需要学习与掌握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也需要承担更大的学习负担与压力,特别是难以紧跟实际学习进度,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导致他们丧失学习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长此以往,也会导致教师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需要重视与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学生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和沟通,面向所有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数学课堂活动当中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指引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实际学习进度情况,针对具体的学习计划进行合理调整。
        比如,教师在针对人教版“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展开授课的时候,应该由旧知识着手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比如,三者之间存有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进行判定?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实际回答完成以后,教师需要将新课程引入其中,不断鼓励以及肯定学生,让他们将自身的想法以及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对他们存有的特殊意见进行肯定,指引他们不断改善自身存有的实际问题。教师也应该使用小组合作方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激发出来。
        结束语:
        对于数学课程知识而言,经过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与方式方法,保障衔接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掌握初中与高中有效转化的独特情况,不只是停滞在衔接表层,也需要和新课标有关要求整合起来,依照具体的教学进度,更好的解决实际衔接作业时候存有的问题。指引学生构建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指引他们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凭借初中数学课程,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点深入挖掘与探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适应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立华.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30.
[2]李树江.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5):126-127.
[3]孙永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0,22(08):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