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丁洁茹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带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变革,高校的美术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呈现出了新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时代的变化中也正确认识到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美术学习的阻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丁洁茹   40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带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变革,高校的美术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呈现出了新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时代的变化中也正确认识到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美术学习的阻碍。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新了教学方法,拉近了学生与美术学习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观,提升了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优秀文化; 审美意识; 审美观
        引言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就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美术鉴赏教学是落实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受限,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美术课程,简单来说是学生根据物质的可视立体、平面等视觉形象来表达自身情感、思想的艺术课程。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当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最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美术教育就十分契合当前我国的教学重点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迅速攀升,带动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变革和优化,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多,对美的感受也愈加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信美术教学会越来越凸显其实用价值。
        二、美术教育在学生审美观念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的文化已经慢慢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尤其在教育领域中,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正是因为大学生走在社会发展的前端,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西方文化的涌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认知会有一定的冲击。为此,教育部门明确要求,要在大学生教学内容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十分契合。在大学教育中进行美术教学,是当前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以此避免大学生因西方文化侵袭,忽视作为华夏子孙要肩负的文化使命,艺术审美偏离。
        (二)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进行运用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运用该技术,可以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艺术家所生活的年代,了解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感受艺术家的生活环境,走进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的审美心理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氛围,将意境、音乐、动态和艺术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鉴赏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作品的选择,选择的艺术作品要有代表性,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色彩上要高度还原。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壁画,主题是宗教题材,来自《圣经》,描述的是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的故事。教师要运用相关的软件剪辑一些有关的视频,带领学生走入艺术家的生活,进入其心灵深处,感受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更好地了解其对于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以及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促进学生艺术涵养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三)要培养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个体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临摹写生创作的审美情趣和动笔之前的审美状态,它决定作品形神和内涵的形成,贯穿于审美认知活动的始终,同时更是判断学生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美术院系基础训练课切不可忽视审美感受力的培养,这是美术教学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涉及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当代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的碎片化、非系统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美常熟视无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美学家王朝闻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丰富多彩,无穷无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发现。如云霞彩虹、花石草木、溪流飞瀑、鸟雀羊群,欣赏感受这些变幻无穷的色彩与具有不同形象特征的美,才会激发对美的爱好和兴趣,一旦审美观关系建立起来,这种“自在的美”就会转化为“为我的美”进入美的境界;才会以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灵动的形体把易于消逝的现实美转化为永恒的艺术美;才会使审美感受力逐渐丰富发展起来。“凡文章必有真种子,擒得真种子,则所谓口口咬着,又所谓点点滴滴雨,都落在学士眼里。”“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名山遇赋音,何异士遇知己?一人品题,情貌都尽。”反之,一个死啃书本,很少涉足户外的学生,闭门造车,对美的感受力必然是贫乏的。因此,美术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四)在美术课堂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审美意识
        大多数大学美术教学经常会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也是根据美术教材制定的,以至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美术技巧的运用、美术创作的灵感等都是源自美术教材。不可否认,学生通过对美术教材内容的模仿,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加强了学生在美术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只通过美术教材进行教学,未免会有些单一化,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也就更别提学生会从生活中汲取到创作灵感。基于以上情况,高校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课堂中,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结束语
        审美观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文明发展。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观念,各个大学和教师就要正确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大学美术的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和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选择契合的美术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美术上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菲.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11):89-90.
[2]邵云杰.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0-131.
[3]祝磊.探讨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J].艺术科技,2018,31(09):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