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睿 王伟
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对比CT、MRI和超声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的差异性。方法:本次10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手术病理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入院日期为2018.7-2019.12,对患者实施CT、MRI和超声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判断符合情况。结果:手术病理确诊,Ⅰ期60例、Ⅱ期20例、Ⅲ期15例、Ⅳ期5例,与患者的CT、MRI和超声术前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CT、MRI和超声术前诊断能够实现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符合率较高。
【关键词】CT;MRI诊断;超声;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疾病,子宫内膜癌属于我国发病首位的妇科肿瘤。近几年,死亡率、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发展。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激素治疗,治疗手段的有效选择需要基于组织学类型分期,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实现子宫内膜癌的病变分期及早期筛查,具备一定优势,能够实现治疗前对于病情的评估,具备重要的临床预后及治疗价值。磁共振、CT、超声是现阶段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检查手段。本次对于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具体应用价值进行研讨,以便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8.7-2019.12本院收治100例子宫内膜癌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接受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子宫内膜癌,术前实施MRI、CT及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度较高,高质量影像学检查图像;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其他性质的恶性肿瘤,具备盆腔急性感染,存在MRI、CT及超声检查禁忌;患者平均年龄数据(56.8±2.6)岁,月经情况:绝经后80例,绝经前20例,临床表现:存在阴道不规则流血60例、月经紊乱30例、接触性出血10例。
1.2方法
超声检查:利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实施检查,对于 探头频率进行调整,设置为9MHz,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前需要充盈膀胱,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利用常规超声经腹、经阴道实施检查,对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大小进行观察,同时需要研究子宫的形态及内膜层、浆膜层的变化情况,观察子宫附件的病变特点。
CT检查:64排螺旋西门子CT扫描仪,患者检查前需要充盈膀胱,利用仰卧位,先实施全腹部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层厚1.25 mm,矩阵512×512,螺距1.5,常规扫描后实施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为患者进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静脉注射,共注射300m,注射速率设置为3ml/s,注射后进行扫描。
MRI检查:1.5T飞利浦磁共振扫描仪, 利用通道相控阵体线圈,患者适当充盈膀胱,保持仰卧位,首先进行常规平扫,扫描序列: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利用快速自回旋波T2W1、T2W1,平扫后实施对比剂静脉注射,注射钆喷酸葡胺(0.1mmol/kg)后实施增强扫描,对于不同序列下患者肿瘤的信号强度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判断CT、MRI、超声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CT、MRI和超声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指标比对结果分析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n%)表示、卡方计算及检验检查分期结果,统计学结果P<0.05,代表比对后数据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有差异。
2.结果
超声、CT、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结果较为相似,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其中MRI诊断符合性偏高,数据结果见表1。(病理/超声、病理/CT、病理/MRI、超声/MRI、CT/MRI:X2=1.3468、1.3468、0.3350、0.3384、0.3384,P=0.2458、0.2458、0.5627、0.5607、0.5607)
3.讨论
子宫内膜癌一般在绝经后及绝经期女性群体中高发,临床表现特征为阴道排液、阴道流血、下腹疼痛,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由于疾病生长缓慢,早期发展一般会在宫腔及内膜内,伴随疾病的进展会逐渐累及宫颈管、输卵管及盆腹膜。容易产生淋巴结转移引起远处器官转移。经过调查研究,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就诊时处于子宫内膜癌分期Ⅰ-Ⅱ期,生存率在90%左右,而Ⅲ-Ⅳ期患者生存率在60%,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治疗方案的差异,同时其治疗效果会对患者的生存率产生影响,因此,治疗前需要实现子宫内膜癌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以实现预后情况的有效改善。
现阶段,由于我国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筛查策略较少,疾病诊断需要依靠病理学进行确诊。术前一般通过MRI、CT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的侵犯部位、肿瘤大小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信息进行评估,同时实现癌症病理分级及分期,对于其实现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但术前需要对患者手术范围进行确定,子宫内膜癌分期过程中,一般肿瘤侵犯范围在子宫内属于Ⅰ-Ⅱ期,肿瘤侵犯到子宫外属于Ⅲ-Ⅳ期,而Ⅰ-Ⅱ期一般会选择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联合治疗,并根据病理情况实现有效治疗,Ⅲ-Ⅳ期一般为先化疗再根据治疗情况进行手术方案制定。同时实现Ⅰ-Ⅱ期以及Ⅲ-Ⅳ期的有效区分,能够更加精准地对于术前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超声属于临床中子宫内膜癌诊断筛查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超声技术对于患者子宫内膜的均质厚度及血流情况进行了解,其具备操作简便、无创、检查方式快捷等优点,能够作为子宫内膜癌的重要诊断依据,但部分存在子宫内膜癌侵犯子宫粘膜层,病变诊断中不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CT能够实现空间分辨,有效获得清晰的病灶图像,但其与超声结果相似。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三维重建处理技术及增强扫描,能够使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率提升,MRI能够呈现多序列成像,从多角度及多方位进行分析,组织分辨能力较高,能够提升软组织对比度,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能够实现子宫及盆腔的解剖结构显现,对其子宫内膜的病变、复位、病变范围进行了解。探查肌层深度能够实现癌症组织及肿瘤组织区分,更有利于实施手术切除,本次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于超声MRI、CT的术前诊断的疾病分期符合率进行研究,结果对比显示,三种影像学方法术后病理分析结果与分期成一致性较强,均可作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手段,能够为手术方案提供诊断依据。
综述,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MRI、CT、超声均能实现癌症分期信息的获取,可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
参考文献:
[1]邢金丽,吴献华,冯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肿瘤分级评估[J].放射学实践,2020,35(10):1288-1292.
[2]齐文彩,赵卫东,高飞,孙伟.术前磁共振检查及术中探查对I型子宫内膜癌系统淋巴清扫评估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0,23(04):547-551.
[3]周志强,孙梅,代爱军.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丙酮酸激酶M2型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8):968-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