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甜馨口腔,四川省成都市,610200
摘要:目的:围绕先天性缺牙患者,展开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方法,探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接受正畸治疗的先天性缺牙患者,随机选取其中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要求,分别纳入单纯正畸组与正畸修复组,每组均50例。单纯正畸组患者单纯采用正畸治疗,而正畸修复组则运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言语功能和咀嚼功能。结果:经比较发现,单纯正畸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和言语功能虽有改善,但评分增加≦10分,而正畸修复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增加≧10分,效果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的疗效,统计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单纯正畸组为80.00%,正畸修复组为98.00%,显然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效果更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治疗,单纯采取正畸疗法,很难达到显著成效,患者的言语功能和咀嚼功能改善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联合口腔修复方法,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颌牙关系,进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正畸;口腔修复;先天性缺牙;临床疗效
引言
先天性缺牙指的是个体牙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牙胚发育异常或障碍,导致个体的牙齿数目不足、牙列完整性不足,十分影响美观性,亦会对咀嚼功能和言语功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手段治疗先天性缺牙,帮助患者恢复口腔健康。在本院接受正畸治疗的先天性缺牙患者,随机选取其中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本院接受正畸治疗的先天性缺牙患者,随机选取其中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研究要求,分别纳入单纯正畸组与正畸修复组,每组均50例。单纯正畸组患者中,包含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3例、27例,年龄16~36岁,平均年龄(25.04±2.62)岁;中切牙缺牙15例、第二前磨牙缺牙18例,侧切牙缺牙16例;正畸修复组患者中,包含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26例,年龄15~37岁,平均年龄(26.35±2.94)岁;中切牙缺牙19例、第二前磨牙缺牙17例,侧切牙缺牙14例;经我院口腔科临床诊断,均为先天性缺牙,且均为患者提供两种正畸方法,由患者自愿选择单纯正畸,或联合口腔修复。在此基础上,比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单纯正畸组:仅为患者运用正畸治疗方法,首先需要为先天性缺牙患者,全面检查口腔内的缺牙情况,包括缺牙数量、位置、牙周状况,将残根和阻生牙进行清洁。结合患者具体缺牙情况制定正畸方案,并保证对患者的适应性。运用固定矫治器对患者的牙列的扭转或脱位进行矫正,值得注意的是,要保证患者的牙齿规则排列,有正确的咬合关系,避免牙齿松动或出现咬合异常情况,在正常生理位置进行牙齿覆盖,尽可能的保证美观性。
正畸修复组:在单纯正畸的基础上,采用口腔修复治疗,正畸方法同上。运用临时冠桥保护患者的基牙,进行缺牙间隙的调整,并按照修复体,运用牙线穿过修复体与邻牙间缝隙受到的阻力,判断修复体与邻牙的关系,保证其与牙冠密封关系以及咬合关系。
(三)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临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并对计量资料进行数据检验,评估数据信效度,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验证方式,计量资料以中位均值法验证,以(P<0.05)代表数据结果差异产生的统计学依据。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言语与咀嚼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经比较发现,单纯正畸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和言语功能虽有改善,但评分增加≦10分,而正畸修复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增加≧10分,效果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png)
三、讨论
综上所述,经比较发现,单纯正畸组患者治疗前后咀嚼和言语功能虽有改善,但评分增加≦10分,而正畸修复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增加≧10分,效果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的疗效,统计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单纯正畸组为80.00%,正畸修复组为98.00%,显然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效果更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治疗,单纯采取正畸疗法,很难达到显著成效,患者的言语功能和咀嚼功能改善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联合口腔修复方法,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颌牙关系,进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付汉斌. 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01):52-54.
[2]戴东晓,李创,王毅,李伟. 应用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03):93-95.
[3]徐庚池,李美静. 先天性缺牙患者中口腔正畸修复联合修复治疗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