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内固定比较微型外固定架对手部周围骨折临床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9期   作者:虞磊 张明建
[导读] 目的 分析有限内固定比较微型外固定架对手部周围骨折临床效果。
        虞磊  张明建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  四川省攀枝花 ?617000
        摘要:目的 分析有限内固定比较微型外固定架对手部周围骨折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近两年内我院收治的手部周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有限内固定和微型外固定架两种治疗方式,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
        结论 微型外固定架在治疗手部周围骨折患者时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式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有限内固定;微型外固定架;手部周围骨折;临床
        引言:
        手部周围骨折在骨科门诊中较为常见,但其治疗难度却高于其他位置的骨质现象,多数患者的恢复效果很难预期。这主要是因为手部存在多处关节,整体结构较为复杂,治疗方法、操作效果以及后期恢复状态都将影响到患者的具体恢复效果。针对手部周围骨折的治疗方式众多,有限内固定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复位效果需求,但却缺乏稳定性保障,若患者在恢复阶段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则可能会引发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症状表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微型外固定架成为了治疗手部周围骨折的有效方式,为探究其实际临床价值,我院尝试对有限内固定和微型外固定架两种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两年内我院收治的手部周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观察组共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区间在21-43岁,平均年龄为26.38±3.75。对照组共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区间在25-51岁,平均年龄为27.75±5.73。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为手部周围骨折,经临床影像学确诊,且患者手部软组织并无严重伤害、无关节粉碎伤害。
        (二)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有限内固定治疗方式。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患壁进行麻醉处理,若患者的骨折现象属于闭合性骨折,则需要顺着损伤的关节背侧进行切口处理,将患者的骨折位置充分暴露。若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则需要对创口进行清创处理。对患者骨折位置进行复位处理之后,对骨折端使用0.88mm克氏针进行固定,具体使用根数需要依据患者的骨折严重程度而定,一般在2-4根左右。若患者的骨折位置存在粉碎性特征,则需要使用细钢丝对骨骼碎片进行固定,严重粉碎的患者则需要给予可吸收线进行固定。复位完成之后需要使用X线机进行观察,并确认骨折的复位情况,确保患者复位满意之后再给予止血处理,并对创口进行缝合。[1]
        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方式。前期操作内容、步骤与对照组相同,患者骨折处复位后即可安装外固定架。安装微型外固定架时,首先需要对关节、骨折两端位置穿针处理,并注意安装行为是否会对骨折处造成损伤。其次,在微型外固定架一端防治1枚延长螺栓,并在X线机的辅助之下开展锁钉处理。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需要定期清洁针孔,且手术结束2d后即可对骨折位置周边关节进行活动,术后2周左右依据患者恢复状况决定是否松开微型外固定架上的固定螺栓。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一个月左右时依据其恢复状况决定是否拆除外固定架,对照组则需要在骨折完全恢复之后才可以取出内固定。[2]
        (三)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项评估指标。
        显效:患者在拆除固定器械后,手部活动程度与健侧无差异则说明治疗效果显著。
        好转:患者拆除固定器械后,手部活动程度达到了健侧75%即为有效。
        无效:患者恢复程度不足75%,则为无效。
        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全部患者均拆除了外固定和内固定,分析其手部活动程度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共有显效患者26例,有效患者13例,无效患者1例,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中共有显效患者18例,有效患者12例,无效患者10例,治疗有效率为75%。具体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讨论
        手部周围骨折一直都是骨科门诊的一大治疗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常规治疗方式的稳定性较差,且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状。手部位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骨折后对于复位效果和固定效果的整体要求较高,而有限内固定和微型外固定架均可以满足手部周围骨折的基本治疗需求。从技术特征的角度来看,有限内固定的应用能够临床医生提供良好的复位视野,保证复位效果,而微型外固定架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稳定性,便于患者在术后的恢复及手部活动。有限内固定主要通不过内置克氏针的方法来达到固定的效果,实际应用中一般采取单根固定和交叉固定两种形式,前者会导致患者手部位置的关节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后者虽然具有出色的固定效果,但交叉操作的难度较高,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败的情况。此外,克氏针固定骨折无法起到加压的效果,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早期阶段无法进行功能锻炼,且克氏针的针尾暴露在外侧,导致患者容易出现感染的状况。微型外固定架方法的应用可以实现跨越关节的固定效果,且该方式能够撑开关节间隙,减轻关节的负荷程度,避免出现关节囊僵硬等症状。此外,微型外固定架方法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较强,能够依据患者的实际症状表现而给予不同的固定方式,实际稳定性较强,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初期阶段即可进行功能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更能够强化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效果。[3]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微型外固定架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在面对手部周围骨折患者时应当优先考虑给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俊祖, 梁再卿.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手部骨折的效果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51-52.
        [2]叶远坚, 谭文思, 谢玉山. 有限内固定比较微型外固定架对手部周围骨折临床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 2018(1):42-45.
        [3]王华柱, 田文, 田光磊. 有限内固定结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手部骨折[J].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4):219-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