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坤凌
阆中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 四川阆中 637400
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镜中应用效果。方法:基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区间,纳入100例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病例样本作为观察对象,以麻醉方案差异性分组,50例记作对比组(丙泊酚麻醉)、50例记作研究组(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98.00%较对比组94.00%无差异(P>0.05);研究组较对比组入睡时间、苏醒时间均更少(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较对比组16.00%更低(P<0.05)。结论:针对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选择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性可靠。
关键词:无痛胃镜;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应用效果
引言
胃镜是临床检查和诊断消化道相关疾病的主要方式,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直观观察组织病变情况,进而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参考[1]。传统胃镜检查过程因具有一定刺激性,患者极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不仅会降低患者舒适度,甚至还会影响检查结果,伴随医学科技、检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无痛胃镜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获得良好效果[2]。本次研究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区间100例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病例样本为观察对象,予以不同麻醉方案,比较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基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区间,纳入100例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病例样本作为观察对象,以麻醉方案差异性分组,50例记作对比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均值数(44.3±12.5)岁;50例记作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9~70岁,均值数(44.6±12.7)岁;入组对象具有无痛胃镜检查适应症,对研究选用麻醉药物无既往过敏史,事先知情研究内容和目的,同意配合完成整个研究过程,2组样本基线资料对比:P>0.05,示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比组(丙泊酚麻醉):根据检查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取1.5mg/kg丙泊酚(1%)进行静脉注射,至无睫毛反应开始检查。
研究组(右美托咪定麻醉):根据检查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取0.8μg/kg右美托咪定进行微泵给药,至无睫毛反应开始检查。
两组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实际检查情况酌情追加麻醉药物,确保检查过程能够顺利完成,检查结束后指导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叮嘱1-2小时内不可进食,若喉咙无不适症状,可先饮用适量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麻醉效果、麻醉指征、不良反应。麻醉优良率为优率和良率之和,优:检查期间患者基本无任何异常肢体活动,检查顺利完成;良:检查期间患者表现出轻微面部痛苦或者小幅度肢体活动,检查顺利完成;差:不符合上述标准[3]。
2.1 麻醉效果
研究组麻醉效果98.00%较对比组94.00%无差异(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无痛胃镜指在开始胃镜检查之前给予一定剂量麻醉药,使患者进入镇静、睡眠状态,在其无知觉情况下完成胃镜检查,且检查后能够尽快苏醒。相对于传统胃镜而言,胃痛胃镜具有无痛苦、创伤小、时间短以及更精确等诸多优势,但是,在实际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可用麻醉药物种类较多,不同麻醉药物用法用量、麻醉效果等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高效、安全麻醉药物是确保无痛胃镜检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4]。
现阶段,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常用麻醉药有丙泊酚、右美托咪定等,其中,丙泊酚为烷基酚类短效静脉麻醉药,当其进入机体,可激活GABA受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催眠效应,但是,麻醉期间受个体差异性影响,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右美托咪定为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良好镇静效果,将其用于无痛胃镜麻醉过程中,其能够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从而降低应激反应,使血流动力学保持在平稳状态,发挥较强镇静作用,另外,该药物还可促进患者呼吸、意识等的恢复[5]。本次研究:右美托咪定麻醉效果与丙泊酚无差异,但是,右美托咪定麻醉入睡时间、苏醒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果说明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在无痛胃镜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麻醉效果良好,患者入睡时间、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右美托咪定可作为推荐麻醉用药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彬,吴福波,朱超.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无痛胃镜中的麻醉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08):64-66.
[2]晏道生,易国华,邓金萍.右美托咪定用于无痛胃镜麻醉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药品评价,2019,16(18):29-30.
[3]贾公胜.分析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镜中的麻醉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2019,25(28):47-48.
[4]郭芳.右美托咪定在无痛胃镜中的麻醉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7):36-37.
[5]连志鹏,张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在老年无痛胃镜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