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赵玉红
[导读] 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
        赵玉红
        内蒙古赤峰市中心血站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站无偿献血者200名,根据不同方案分组研究,设置参照组与试验组2组对比,每组100名。两组人员通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参照组应用无偿献血常规护理,在此项措施前提下试验组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者心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参照组和试验组对比SAS评分、不良反应率及护理满意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结论:献血者通过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率。
        【关键词】血站采血;献血者;血站护理人员;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偿献血者越来越多。无偿献血后,部分献血者会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并发症[1]。出现这些应激反应的原因可能与献血者的文化程度、身体素质和工作性质等等息息有关,在献血群体中,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一些并发症,造成采血中断[2]。常规情况下,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只做常规采血护理,没有给予出现应激反应的献血者心理上的安抚,本文即分析了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护理满意度,现将报告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站无偿献血者200名,根据不同方案分组研究,设置参照组与试验组2组对比,每组100名。采用统计学处理患者数据资料:试验组男性数量54例、女性数量46例;年龄范围及均值为20-42(23.6±3.9)岁。参照组男性数量52例、女性数量48例;年龄范围及均值为21-43(24.6±4.2)岁。献血者人群主要有公司职员、打工者、学生等,本次研究的献血者在开展研究之前,均逐一通知,询问是否愿意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得到研究对象的同意,再开始进行本次实验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其中包括:年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等,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差异,可比较。
1.2方法
        参照组献血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是:采血前做好准备工作,检查献血者的各项身体指标,采血过程中密切关注献血者状态,如出现不良应激反应及时对症处理,并告知献血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试验组献血者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献血前心理护理: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让献血者认知采血的知识,介绍采血的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宣传献血的好处及价值,无偿献血可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且不会给学习工作带来影响。做充分的采血前准备,仔细解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疏导献血者的不良情绪。(2)献血中的心理护理:血液采集中,密切关注献血者状态,并关注血流是否畅通,关注献血者是否出现紧张等情绪,与献血者保持语言沟通,及时调节不适环节。采血护理人员及时关心献血者,如出现不适立即采取应对措施,让献血者感知到护理人员的关心。(3)献血后的心理护理:献血结束后,护理人员告知献血者正确的血管按压方法,及时与献血者沟通,询问是否有不适,让献血者休息30分钟,如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开。如献血者采血后出现发晕、虚弱等情况,及时处理,并告知献血者为避免感染,针眼处24h内不能触碰水。嘱咐献血者饮食需营养丰富,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1.3评价指标
        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情况:满分为10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中度+重度)/总例数]×100%。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种,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分析和处理各项数据,工具为统计学SPSS19.0,计数资料表示形式为(%),计量资料表示形式为“x ±s”,分别用x2、t检验组间差异并对比,当P<0.05时,差异符合统计要求。
2.结果
2.1对比研究参照组和试验组献血者的SAS评分  
        参照组和试验组对比SAS评分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见表1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2.2对比研究参照组和试验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率  
        参照组和试验组对比不良反应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见表2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2.3对比研究参照组和试验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照组和试验组对比护理满意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0.05)。见表3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在社会层面的影响下无偿献血逐渐增加,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缺乏,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献血者认为献血后造血功能受到影响,献血后会元气损伤,并产生有损身体健康等恐惧心理[3]。由于献血知识的匮乏,可能引起将要献血者的心理厌恶及反感,影响部分献血者顺利进行献血。所以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是缓解不良情绪,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丰富献血知识的有效手段[4]。在献血前,通过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其对献血的误解,保持良好的心情,利于采血的进行。献血过程中,观察献血者的相关反应,通过沟通交流让献血者学会心理放松方法,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献血舒适度[5]。献血后,护理人员告知注意事项,打消献血者的担忧和顾虑,使献血者心情愉悦。本文的结果显示,试验组献血者的SAS评分、不良反应出现率、护理满意度较参照组献血者明显更优,(P<0.05)。可见,献血者通过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干预发挥着极大优势和作用。
        综上所述,献血者通过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乔志燕.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3):213.
[2]王慧.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2(5):194.
[3]代锡磊,董永光.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34.
[4]刘颖.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J].心理医生,2018,24(17):249-250.
[5]宋冰清.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14):128.
[6]张靖平,庞向军.《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2):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