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
潍坊润晟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61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居民加强对于环保事业的重视,国家方面也相应处台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希望可以进一步降低环境破坏的概率,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环保工程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环保项目也需与时俱进,在引入先进技术、充足资金等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方能有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能为公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
关键词:PPP模式;国内环保;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当前,环保PPP模式作为一种脱颖于一般PPP模式的管理安排,被广泛应用于向公众提供环保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其对品质生活的需要。
1 PPP模式
“PPP是指政府从事公共建设项目引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管理的一种新型投融资模式”。它最早被欧盟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所提出。而我国在2014年正式被财政部在关于PPP的推广通知所规定:“PPP模式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基建及公共服务等行业通过两方分工达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公共部门把控各个领域项目的价格并进行项目质量监管,私人部门通过提供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各阶段专业性服务获取政府补偿及用户付费而获取收益。”①这种模式通常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PPP模式可以避免项目建设以及运营过程费用超支。由于在PPP模式下,从项目的初始规划、可行性研究到采购、筑造以及营运等时期皆由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配合,双方共同参与能起到互相监督、优势互补的作用,不仅有效提高项目推进进度,更有效的避免了建设运营以及资金风险,降低项目建设运营成本。其次,PPP模式可很大程度上的缓冲公共部门的项目投资负担,拓展了项目全生命周期资金来源渠道,带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后,PPP模式以合同形式约定政府当局和私人企业担负的风险,促使风险分配倾向合理化,保障项目运营的可靠性。
1.2 PPP模式的特点
PPP模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融资的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在政府主导下,民营资本、私营资本积极参与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比单方面行动更加有利的效果。PPP模式引入了民间资本,有利于缓解政府部门资金短缺的问题,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也有利于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手段和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PPP模式下,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市场的主导下平等协商、风险共担、互利共赢,政府为私人部门提供土地开发权限、税收优惠、“特许经营”等政策支持,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为私有部门提高积极性创造效益提供了便利;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民间资本的融合,分项共担、效益共享,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各方面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公私合作,拓宽了融资渠道,将民间闲置资本运用了起来,改善了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规模小、融资周期长、管理效率低等缺陷,不仅促进公私双方的互利共赢,还有利于公共项目的建设效率,减少时间成本,提高投资回报,是当前社会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率的合作方法。
2 PPP模式在国内环保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
2.1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基于环保项目PPP融资模式受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导致社会私营资本参与风险较高不愿意参与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上减少法律存有的漏洞,增加社会私营资本参与的信心。首先,地方政府可以对项目建设周期和规模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予以法律保障,避免因项目规模过大、建设周期过长导致的法律保障不确定问题。同时,明确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在环保项目PPP融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平衡地方政府和参与的社会私营资本双方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出个性化的政策和规范,用以维护地方政府机构与社会私营资本两者合法的权益。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的方式,帮助社会私营资本明确自身的地位,使其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项目建设当中,更好地实现环保项目预期的目标。此外,地方政府机构还要明确环保项目中各部门的产权及责任关系,明确“钱权分离”,以有效控制并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通过这样给予PPP融资有效的法律保障,能促进环保项目PPP投融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2.2投融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由于PPP项目耗时较长,资金来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资金容易受到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等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造成金融风险。一些BOT项目自有资金低,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再加上资金借贷结构的不合理,很容易出现还款数额大且还款时间集中,转入运营期后,背上更加沉重的债务包袱,最后导致无法还款项目中断的情况。因此,如何利用好财务杠杆,坚持稳健的财政策略是投融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另外,在PPP的融资过程中,许多项目都引入了外资贷款,如某污水处理项目也是如此,而外汇融资的风险较一般融资而言更大,因此如何安排外资贷款的比例,从而降低未来的利率、汇率浮动等风险也是该项目成败的关键点之一。
2.3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PPP项目要想降低风险,必须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加强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比如区域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的发展趋势,项目的综合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状况、原材料供应、技术条件、人力资源管理、地理地质条件等所有风险因素的调研和评估,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及潜在风险,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并制定全面的风险防控预案,确保项目的顺利有序进行。完整、深入、科学、详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能否进行的重要依据,是促进项目决策程序化、科学化、降低风险的有力武器,必须重视。
2.4完善项目投融资机制
环保项目PPP投融资是政府机构为了缓解自身在环保项目投资的压力而采用的投融资手段,针对当前项目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化的问题,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为此,地方政府机构应构建以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基础、各方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招商引资平台。利用BT、BOT等招商引资平台,与本地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加深合作,推动环保项目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要建立风险共担制度。因为环保项目PPP融资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准确评估风险和问题,并在事前划定好各方的职责,以此有效控制风险,增强社会私营资本参与的信心。
2.5项目后期阶段的风险控制
PPP项目后期一般是指合同终止后项目的移交过程,项目移交过程涉及到资产的转交、专业技术和资料的转交等。因此,项目后期阶段的风险主要是指项目能否顺利移交、项目移交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何承担、移交后政府能否继续正常进行营运等。为控制项目后期阶段的风险,PPP项目合作双方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后期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风险。
结语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大,新的环保PPP应用问题在不断产生,怎样适时地、动态地掌控环保PPP模式应用于具体的环保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成为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继红.PPP模式下工程项目融资金融风险成因及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8).
[2]莫吕群,陈振东,郭霁月,袁竞峰.基础设施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析与案例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10).
[3]徐刚.基于PPP模式的BOT项目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公路交通科技,2015,(9).
[4]郑智泉.PPP模式下社会投资商的风险管理研究——以泉州植物园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