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集中经营不良贷款方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7期   作者:徐敏
[导读] 本文通过对商业集中经营不良贷款方式的观察,指出了原有不良贷款经营方式的诸多不足,并提出了一级分行集中经营不良贷款四项措施能够克服二级分行直接经营的四大弊端。
        徐敏
        上海尚舍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业集中经营不良贷款方式的观察,指出了原有不良贷款经营方式的诸多不足,并提出了一级分行集中经营不良贷款四项措施能够克服二级分行直接经营的四大弊端。同时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实践,对集中经营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不良贷款  集中经营  改革
        引言: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风险在于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会发生垫款事件;银行发放的贷款,会产生到期收不回来的不良贷款。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信用证垫款、收回逾期的不良贷款等等,已成为金融行业特别关注的话题,这也是对商业银行经营不良贷款基本能力的实际考验。要提高银行经营不良贷款能力,第一要查找银行内部经营不良贷款存在的不足,第二要知晓国内外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通过他人成功经验与银行自身不足的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或措施,弥补不足,提升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能力。
        原有由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负责处置不良贷款管理,二级分行负责具体经营或处置不良贷款的模式,存在难以快速、有效处置新发生的不良贷款现象,因而商业银行开始倾向于将不良贷款处置管理工作进行集中经营,并陆续做出了相关尝试。
一、集中经营前不良贷款经营存在的四项不足
        不良贷款集中经营后,在处置不良贷款时,通常由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管理处置不良贷款,二级分行经营或处置不良贷款。这种做法存在诸多不利于不良贷款快速、有效处置的不足。
        一是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重视处置不良贷款计划考核、轻视处置不良贷款基础管理、忽视对二级分行经营或处置不良贷款作业指导;重视体现总行处置不良贷款战略思想和一级分行经营目标,忽视处置不良贷款应遵循的规律,即完成处置不良贷款必须经过程序和所需的时间。
        二是一级分行下达计划的可行性与二级分行完成经营目标存在较大的冲突,影响了处置不良贷款的质量,甚至留下了产生不良贷款的隐患。
        由于二级分行是实实在在的经营单位,只有全面完成各项经营指标包括降低不良贷款额和降低不良贷款率(俗称双降)二项指标,才能保证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优良和全体员工收入的增加。因此二级分行对可以完成的经营指标一定会倾全力予以完成,对有些难以完成的指标,就有可能采取放弃或用其他办法来处理。
        
        实行新会计准则后,一方面,计量属性的多元化使表外业务的风险纳入表内核算,从而使会计系统能够更全面反映业务的风险和盈亏;另—方面,按照新会计准则构建减值准备体系后,风险拨备覆盖面达到100%,对每项业务、各项产品的考核都是风险调整过后的回报率。这种建立在谨慎计量要求之下的收益是做了风险扣除之后的收益,是充分考虑了资产面临的价值损失风险后的利润,经营理念也将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充分考虑风险收益之后的内涵式增长。因此,实施了新会计准则,将按新的会计处理模式和新核算体系下的收益(即风险扣除之后的收益来)构建银行的业绩评价体系。
另外,按管理意图和目的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四分类后,由于后续计量和纳入损益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加剧损益波动性的新因素。有可能在不改变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的情况下,仅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即可以产生不同的受益和权益变化结果。业绩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对预算和考评的影响,并在预算编制和考核方式上作出反应。
        二  对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商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的客户同样适用,这样对于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新准则在上市和拟上市企业实施。这类客户,往往是银行需要重点识别和争取的优质客户群体。新准则在这些企业的贯彻和实施,将有助于评价企业价值和增长潜力,有助于考察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银行作为企业的债权人,最关注的也是这些信息。读懂新准则,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将有利于甄别和选择客户,扩大并维护银行优质客户群体,进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指标如绩效指标、借款财务比率指标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提高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商业银行应对会计准则变化的初步具体措施
        新准则的实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计量更加准确、真实,金融信息的可比性更强、透明度更高;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风险,在业务经营上做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新准则带来的变化,将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给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经营水平,防范金融风险。
        3.1转变经营理念,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新准则的实施最重大的影响是银行经营业务的全面表内化和市场化。可以想到的是,今后商业银行不会再突然出现沉积多年从未暴露的风险经营资产,对风险的控制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银行从业人员转变经营理念,要建立迅速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制订可供操作的本单位具体实施办法,按本准则要求,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具体可操作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政策、公允价值确认的程序与方法、减值测试的程序与方法、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与计量相关的核算办法、设计会计科目体系。
    3.2对套期保值等原表外业务的处理
        对商业银行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按照原有会计方法处理,套期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不纳入表内,被套期项目的浮动盈亏也不进行会计处理。而采用套期会计的方法,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的抵消结果,在同一财务报表期间的损益中予以确认进行处理,并不会对银行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经济事项产生明显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套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并提供每笔套期业务的风险管理书面文件等。这些新的要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和银行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3对银行信贷客户的重新评估
        新会计准则中重要的变化是加强了风险监控,更注重根据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客户状况,及时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由于部分银行的企业客户资产、负债及利润可能会有较大变化,银行对相关客户的评级和信贷政策可能会随之调整。新会计准则将在不同方面对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影响,而对于跨行业的主要绩效指标如何能具有可比性。银行要对此类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银行客户为获得借款而需要符合的财务比率指标因新准则的实施而被打破或缩减,从而导致获得融资的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及时重新审阅相关的合约条款以识别并矫正潜在问题。对银行信贷客户进行全面评估,按照新准则要求对其提交的信贷绩效指标和借款财务比率指标进行重分类调整,甄别出新风险客户。
         3.4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变革
        新准则在表外业务表内化、衍生金融产品、实际利率、资产负债分类方面的改变,要求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取得原会计准则可能未做要求的数据。因此,必须对财务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以符合相关要求。对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核心系统中有关会计科目和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事实原有数据的迁移,对衍生产品实时定价,其计量模型和依据提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确认等,要求银行的财务、科技和运营部门进行有效协作和配合。
         3.5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
        新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对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损益确认和营业利润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其从业人员来说,对新准则应该有个全新的认识,所以银行会计人员、经营决策人员及公司治理人员需具备新准则相关的专业素质并充分理解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必须进行新准则的培训。提升对相关专业准则和其他准则的理解和消化。同时,由于新准则的实施,不仅是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核算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乃至整个银行经营理念也带来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培训不仅仅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应该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尤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和分支行行长的培训。从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具体条文看,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远大于财会专业核算的影响。公允价值的引入和“盯市“制度的建立,对银行金融资产和负债受银行汇率、利率、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随着衍生工具交易的增大,潜在的巨大风险应运而生,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良好有效地培训,深刻领会新准则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应其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2月北京第1版。
        [2]安越《新的会计准则建立后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涉外会计,2011年8月9日。
        [3]浙江省总会计师学会《企业会计准则2006具体操作细则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2012年8月。
        [4]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年版。
        [5]王卫东《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6]容显文《新会计准则下银行信贷政策有望动态调整》,《中国审计报》,2011年3月21日。
        [7]林世仪《执行金融工具与确认准则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金融时报》,2011年1月17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