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单线直腹板箱梁钢模型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7期   作者:尚明乾
[导读] 对直腹板箱梁钢模进行设计,采用旋转式侧模、锁紧装置、定位装置技术、三段式折叠芯模技术,解决直腹板脱模困难,芯模无法收缩整体拉出难题,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尚明乾
        (中铁八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300)

        【摘 要】:对直腹板箱梁钢模进行设计,采用旋转式侧模、锁紧装置、定位装置技术、三段式折叠芯模技术,解决直腹板脱模困难,芯模无法收缩整体拉出难题,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关键词】:箱梁 直腹板  旋转  侧模 锁紧 定位  芯模 三段式


1、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弥勒至蒙自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的高速铁路,与云桂线接轨,设计7.2km单线箱梁,共计194孔,该单线箱梁为中铁二院最新设计,具有梁体规格尺寸小、腹板与底板垂直、腹板厚度薄等特点,在国内尚无该类箱梁生产记录。
        单线箱梁结构尺寸:梁长为32.6m,计算跨度为31.5m,桥面宽7.6m,梁底宽3.6m,截面中心处梁高2.64m,腹板厚度0.27m。该梁与传统双线箱梁相比,有外形尺寸规格更小、侧部腹板与底板垂直、内部芯室空间更小的特点,如何解决箱梁脱外模、芯模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是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难题,因此需设计出针对腹板垂直单线箱梁的钢模型,以解决该箱梁型脱模难且脱模后外观质量差的难题,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1-1弥蒙单线梁断面图
2、传统钢模设计
        国内常见腹板与底模垂直的单线箱梁钢模板的制作分式有两种,一种固定式侧模,一种是移动式侧模。
        固定式侧模方式底模和侧模焊接形成整体,侧模不能移动,该方式制作安装简单,但在脱模提梁过程中,其垂直腹板极易与梁体发生擦挂,产生划痕,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同时如果腹板安装角度成“八”字型,提梁时还容易连带钢模板一起一同提起,造成模板损伤,需后期修复模板,影响工期。
        移动式侧模设计垂直腹板制作成可整体横移的钢模板,该方式自动化程度高,但液压和控制系统繁多,操作复杂且成本高。
3、直腹板模型设计
        为解决脱模及制作成本问题,施工单位研究设计出“可旋转式侧模”、“液压自锁合模装置”等结构解决侧模旋转和定位问题,设计“芯模三段折叠式侧板”芯模结构,解决整体芯模脱模问题。
3.1整体旋转式侧模研究
由于单线箱梁的腹板与底板垂直,如果采用传统双线箱梁固定式侧模的形式,脱模过程中,梁体极容易与模板发生擦挂,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严重时还会损伤模板。为此设计出一种旋转侧模,在脱模工序前,通过旋转使侧模与梁体之间的间隙增大,以方便产品快速脱出。
3.1.1旋转排架结构研究
        为保证侧模旋转时整体结构稳定性,模型采用背部桁架结构和水平斜撑的结构形式。底模左侧为旋转侧的旋转排架,右侧为固定侧的固定排架,两者在结构和数量上均有较大的不同,旋转侧设置有5扇旋转排架,其余12扇均为固定式排架;固定侧17扇排架均为固定排架。见图3-1。

图3-1  侧模截面图
        旋转排架与固定排架不同点:一是旋转排架内侧支腿以45°向底模下部延伸。侧模与底模的合缝位置需设置在距离梁底与腹板倒角50mm处,才能保证脱模后连接缝的外观质量。在此基础上,为保证模型旋转时侧模顶板不与梁体发生碰撞,需将旋转支撑点设置在侧模与底模合缝位置或偏往梁底中心方向,因此旋转排架的内侧支腿不是竖直而是呈45°二是旋转排架的外侧支腿需安装顶升油缸,结构形式与固定排架不同。根据侧模旋转点的设置,当模型旋转模型旋转2°时,侧模与梁体的最大间隙达到89mm,满足模型脱模需要。此时外侧支腿下降高度约100mm,因此行程150mm的油缸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如图3-2所示。

图3-2   侧模理论旋转角度
        此外,旋转侧每扇固定式排架下方均设置有2件螺旋千斤顶(见图3-3),12扇固定式排架共使用24件千斤顶。脱模时,首先挪动竖带正下方的螺旋千斤顶至空地上,操作液压系统,使5扇旋转侧模同步下降,同时带动绗架结构中的12扇固定式排架同步下降;合模时,操作液压系统,通过5扇旋转排架将整扇模型升高至设计位置,再安装固定式排架下方的螺旋千斤顶,并通过千斤顶对模型的高度尺寸进行微调。

图3-3 旋转侧模固定式排架下部结构
3.1.2 旋转侧模旋转点支撑座研究
        施工过程中,模型的高度会随着地基的沉降而下降,因此设计一种可以自由调节模型高度支撑系统。
        如图3-4所示,旋转装置采用正反丝杆形式,件1和件2为带内螺纹的螺柱,件3为带外螺纹的螺杆,通过旋转件3螺杆可实现模型的高度调整。

3-4侧模旋转点支撑座
        丝杆螺纹强度计算如下:
        螺纹采用T56×6的梯形螺纹,单侧模模型重约30吨。实际使用过程中,模型重量由5扇旋转扇共同承受,并对螺纹进行抗剪切强度校核。
        查阅相关资料,螺纹受剪力应满足:
        式中,D为螺纹大径;螺纹齿根宽b=0.75p;z为连接螺纹牙数
 
        故正反丝杆螺纹强度满足要求。
3.1.3 旋转侧模液压支撑系统研究
        由于单侧模型重量约30吨,所以考虑使用5组液压支撑油缸,油缸安装距为650mm,行程150mm,缸径140mm,杆径70mm,液压油泵能提供的压力为16Mpa,此时有:
单根液压支撑力:
则5根油缸提供的支撑力:
        油缸支撑力大于模型重量,液压系统的支撑力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液压支撑系统和旋转点支撑座均设置在旋转侧排架上,旋转排架则均匀分布在模型长度方向,如图3-5所示。
3-5 旋转排架即液压支撑系统分布图
3.2下部液压锁紧装置研究
        由于旋转侧模的可移动性及结构件存在间隙,无法保证梁体的外形尺寸且极易发生爆模的情形,因此在模型下部设计一种锁紧装置。
        如图3-6所示,下部液压锁紧装置共设置14组,每组液压锁紧装置由穿心式油缸、旋转侧油缸固定座、固定侧精轧螺杆固定座、精轧螺杆等组成。固定座采用150*100*8的方形矩管,将液压力均匀的传递侧部模板上。

3-6  下部液压锁紧装置
        下部液压锁紧装置进行受力分析如下:
        对单线箱梁模型进行简化如图3-7所示,在深度为h=2.640m的容器内,容器壁所受压力只与深度有关。

图3-7箱梁模型受力简化图
        由流体力学图解法原理可知:液体总压力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体积,即:

注:b为垂直于视图面壁面的长度,在这里指模型的长度,为32.6m。
        此时,
        则纯液态混凝土的液体总压力大小为:

        液体总压力大小在h深度处的等效力为:

        单线箱梁模型有14组下拉式穿心液压缸,则每根液压缸受到的压力为:
查阅穿心液压缸的资料可知:
油缸受力活塞外径=125mm,受力活塞内径=40mm,油缸能提供的最大压力=21MPa,则油缸能提供的液压力为:

        综上所述,下部液压锁紧装置满足使用要求。
3.3 快速精准定位装置研究
        为保证旋转侧模的合模精度,提高工效,根据锥套定位原理,设计快速精准定位装置(图3-9)。该定位装置由定位凸套、定位凹套及辅助连接板组成。定位凸套安装在侧模上,定位凹套安装在底模上,如图3-10所示。定位凸套随着侧模的旋转而转动,定位凹套则在底模上不固定动。凹凸定位锥套的设计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旋转侧模与底模容易发生错台的问题,保证了预制梁体的外观质量;同时由于锥套的受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侧模由于地基沉降而高度下降的问题,保证了梁体的外形尺寸。



图3-10 定位装置安装示意图
3.4芯模三段式折叠侧板研究
        由于单线箱梁的内部空间狭小,若按照传统双线箱梁的两段式折叠侧板进行制作,芯模的侧板能够收卷但不能通过梁体端口,不能实现芯模模板的顺利脱模。因此需设计一种新型的卷曲方式,以适应单线箱梁的实际脱模需求。
        芯模主要包括主梁、顶板、三段折叠式侧板、撑杆、液压系统等。经过模拟旋转放样,三段式折叠侧板在设计成如下图3-11所示形状,其上部旋转55°、中部旋转122°、下部旋转92°,其外形尺寸能够达到通过梁体端口标准(图2-11中虚线框),实现顺利脱模。

3-11芯模支撑到位截面图
4.实施效果
        弥蒙铁路194榀单线箱梁,制作5套单线箱梁钢模,在2020年9月顺利完成了箱梁生产,外观质量得到建设单位肯定。

        通过设计旋转侧模、增加下部油缸锁紧装置、设计合模定位套等方法,有效提高了单线箱梁预制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工效、减少人工成本,保证产品外观质量。芯模设计采用三段收缩方式,解决了传统人工组合液压的芯模卷缩方式,极大的减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芯模立模由原来的8人降低至4人,立模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至1.5小时,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
5、结束语
本次箱梁模型设计研究以弥勒制梁场单线箱梁钢模型为载体,针对产品结构特点,通过对垂直腹板单线箱梁钢模侧模的总体设计、排架结构、旋转点支撑座、液压支撑系统、下部液压锁紧装置、凹凸定位锥套、芯模三段式折叠侧板等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出整体旋转式侧模和三段折叠式芯模,保证了直腹板箱梁的顺利脱模,达到了提高梁体的外观质量、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效的目的。
在箱梁钢模设计中,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对结构进行优化,对动作方式和路径不断模拟,最终应用到实际中。本次设计,还对定位方式、锁紧方式、旋转方式、三段折叠等进行进行验证,并申请专利,为以后类似模型和结构设计提供技术保障,项目关键技术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
1、尚明乾,(1969---),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桥梁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