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齐
南京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六合分公司 21150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体制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电力企业最大化维护利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电力计量是电力企业收取费用的基础,电力企业凭借电力计量统计的数据向用电企业或居民收取电费,电力计量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和广大电力用户的利益。因此电力公司应该重视对电力计量的管理,保证计量装置与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电力计量的监督,一旦发现计量结果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分析,及时处理,确保企业与用户的利益。
关键词:电力计量;管理;改进措施
电力工程建设网络的不断完善,供电系统运行结构与形式的优化改革,推动了电力计量的创新技术应用与发展。为保证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供电企业在建立健全计量管理标准化机制的同时,针对用户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对计量技术、设备等进行优化升级,为智能化、自动化计量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提供有力的条件。
1控制电力计量误差的重要意义
1.1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用电需求
当前阶段,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入改革与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使得电力网络系统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电网系统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是有效满足不同性质用户多元化、差异化用电需求的重要保障。用电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用电形式愈发多样,这对于电力计量技术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电力计量技术、设备的创新与改革,电力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发展形势下,为保证供电单位计量工作的整体质效,需要计量工作者依照标准化技术、工作规范,有效落实实际工作目标,在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化计量系统的基础上,对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管控,降低人为失误造成的运行风险,推动供电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2优化了电力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影响下,能源紧张问题成为国际性的难题。现阶段,电力能源的供需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问题,电力系统运行的平稳性与效率性,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该种情况下,电力资源计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影响电力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在认识到这项技术重要地位的同时也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对其进行约束,保证电力计量技术能够更加健康和稳定的发展。电力供应网络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电网密度的提升,使得偏远地区的供电体系进一步完善,随之而来的电力供应与计量的难度也在逐步提升。为切实保证用户群体的利益,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综合用电需求,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加快新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势在必行。为此,推进电力标准化计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供电单位保障新时期计量管理目标落实的重要方向。
1.3全面提升电力计量的效率性与安全性
在电力计量领域引进智能化、自动化等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系统功能,对计量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深入分析、准确计算。在全面提升电力计量准确性与效率性的同时,通过全过程、动态化监管,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督与反馈,在保证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方面有着优势作用。积极推进电力计量一体化、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能够在全面提升计量工作质效的基础上,为供电企业长效发展目标的落实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影响下,电力计量技术所具备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使人力、物理及其他资源更加节省,为电力计量工作者提供巨大的帮助。稳定、高效的电力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以标准化技术、设备为基础,对实践工作流程进行统一规划,才能更好地确保计量工作的有序推进,为供电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智能化电力管理体系提供支持。
2新时期供电企业控制电力计量误差的有效途径
2.1实现电力计量管理体系标准化
新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形势的深化改革促进了电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有效保证计量标准化监管、控制机制的落实,应在管理、工作队伍中贯彻现代化、标准化原则,加强思想引导,树立起规范计量的工作意识。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为电力计量工作整个运作过程展开规范化的指导,对计量流程进行优化,对不符合供电管理需求的制度、内容进行调整,构建起一体化、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电力计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利用计量信息化系统,还能够对电力运行状态进行全过程监管,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可以及时向控制中反馈,技术与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处理,降低异常影响。此外,应提升计量管理制度的透明性,让企业内员工以及社会大众都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进行监督,不断提出优化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的建议,对计量管理进行科学调整。
2.2计量设备的标准化配置
为推进标准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做好硬件基础方面的质量管控,对计量设备、检测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电力计量在设备应用方面,应注重高精度计量仪器的检测与管理,在规范采购流程的基础上,完善硬件后期维修与养护工作。一方面,应加强对检测、计量设备被与仪器的管理,从设备的采购规划阶段出发,做好装配、调试、运行监测与维修养护等环节的工作。同时,设置专门的管理与维修养护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完善关于仪器保养维修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工具、仪器的检查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始终保持高性能状态,为计量工作提供客观支持;另一方面,应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档案,对各项计量数据、计量表进行标准化管理,统一档案分类、处理形式,尽量降低计量误差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加强计量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项计量设备、量表标准。对新设备与技术的应用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计量数值的准确性。对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的设备进行报废,在申请更换的过程中,应依照实际的使用需求与标准填写报告。
2.3构建计量技术标准化应用机制
计量技术是对电力进行精准计量的核心内容。供电单位电力计量需求的不同,使得设备仪器与技术应用的形式也存在差距。首先,供电企业应依照行业标准、国家技术要求与单位实际供电情况等条件,对计量技术的应用进行标准化控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管理投入,对仪器设备进行升级,加强技术监管,确保计量数据的可靠性与精确性,面向用户群体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其次,应建立动态化的监管机制,对技术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定期检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形成对应的质量检测日志,不断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电力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缩小电力计量数据的误差;第三,供电单位应结合新时期不同客户群体差异化的用电需求,对电力计量模式进行合理调整,加大引进与投入力度,鼓励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鼓励研究人员加强科学经验、技术层次的交流。同时,不断拓展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培训的途径,科学调整从业者的能力结构,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为新计量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夯实基础。
3结语
新发展形势下,供电系统的管理与服务目标、定位与技术形式等都发生了转变,为保证用户差异化用电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供电企业应加强标准化计量技术、设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强化计量工作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先进计量技术、注重设备的维护与升级等方式,对计量管理工作进行动态化监管,推进现代电力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为供电单位从容应对新时代挑战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利,王子瑞,贾本舟.电力计量数据产生误差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5).
[2]张二平.电力计量误差产生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风,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