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营销与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关联系分析及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5期   作者:王显萍
[导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供电企业则应主要采取第二种方式去提升经济效益,
        王显萍
        国网黎城县供电公司 山西 黎城 047600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供电企业则应主要采取第二种方式去提升经济效益,即在保持全年经济剩余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全年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量的最小化。为此,二者关联性主要反映在:电力市场营销助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驱动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评价电力营销工作绩效应基于经济效益要求。实现二者关联性的实践策略包括:加强用户需求调研并分类制订服务标准、依托历史订单开展用户需求大数据分析、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建立“核心——外围”电力营销工作机制。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经济效益;关联性;实践
        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用“利润率”(P') 来衡量,供电企业全年营业额 =C+V+M,其中 C 为全年不变资本投入量、V 为全年可变资本投入量、M 为全年所获得的经济剩余,P'=M/(C+V)。由利润率计算表达式可逻辑推演出这样的结论,若要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 在保持全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全年经济剩余最大化;(2) 在保持全年经济剩余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全年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量的最小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供电企业则应主要采取第二种方式去提升经济效益。不变资本的物化形态为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原材料,可变资本的物化形态为供电企业员工的工资,要实现两类资本投入的最小化目标,关键在于建立以市场需求结构为导向的企业组织资源配置模式。为此,这就对发挥电力市场营销的职能构建起了新的视野。
        1 二者的关联性分析
        1.1 电力市场营销助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可用“利润率”指标表示,P'=M/(C+V)。当前采取第二种方式去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价值层面则需
        要严格控制 C 和 V 的年度投入量。由 C/V 所构成的“资本有机构成”指标可得,严格控制两类资本投入量的前提为,不能破坏维持供电企业正常运营所要求的资本有机构成结构。为此,通过电力营销活动的开展,便能对供电企业服务区域内的用户电力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进行摸底,进而为供电企业研判 C/V 的比值关系提供实证资料。随着对 C/V 的比值关系进行研判,便能为供电企业有效配置组织资源提供导引。分析 P'=M/(C+V) 的内在经济关系可得,由于严格控制了 C+V 的投入数量而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1.2 供电企业经济效益驱动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
        随着电力终端市场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未来社会资本将进入到电力销售市场中成为供电企业的竞争对手。由于供电企业在电力销售市场中拥有“最小有效规模”,所以在长期生产函数条件下供电企业能够有效控制电力生产运行成本。然而,由民营电力销售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则可以通过引入风投资金采取非价格竞争与供电企业抗衡。这样一来,势必会对供电企业产生替代效应。供电企业拥有既定的经济效益目标,为了保障既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得以实现,电力市场营销模式必然面临着创新要求,而创新的重点便是打破固有的职能壁垒而下沉电力服务影响力。
        1.3 评价电力营销工作绩效应基于经济效益要求
        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根本依赖于生产性劳动的投入,其中主要集中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维修,以及提供综合能源的生产服务领域。这就要求,在开展电力营销工作时应引入预算约束机制,即评价电力营销工作绩效应基于经济效益要求。这里的预算约束机制为电力营销工作建立起“等成本线”,在开展电力营销工作时应自觉加强成本控制,最大化推动生产扩展线的向上位移。
        2 二者关联性在实践导入中的着眼点
        2.1 着眼于植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根本在于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尽管供电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早已建立起了强劲的品牌号召力,但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电力销售端的市场竞争环境,还需着眼于植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网格化管理的格局下,供电企业应关注居民用户的用电需求,并保障他们的用电安全。在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供电企业还应深化与企业用户间的合作,为他们的扩容改造、日常维护等需求提供便利。
        2.2 着眼于加强企业信息平台建设
        在第二种提高利润率的途径中,需要有效降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投入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供电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着提升趋势,这符合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经济逻辑。随着 C/V 的比值上升,供电对可变资本的投入量将相对或绝对降低,进而实现单位劳动力能够推动更多资本的效应。为了适应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以及增强对不变资本投入的管控效力,供电企业还需着眼于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2.3 着眼于打破电力营销职能壁垒
        由二者的关联性分析可知,电力营销将助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然而,电力营销工作本身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电力营销所发挥的积极效用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部门去间接实现,所以这里还需着眼于打破电力营销的职能壁垒。打破职能壁垒在短时间内难以从组织变革中去实现,而只能在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下,通过提升电力营销部门的职能地位,以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去实现。
        3 保障经济效益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3.1 加强用户需求调研并分类制订服务标准
        电力营销的一项工作任务便是用户需求调研,在开展调研时应下沉调研渠道。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乡镇区域的电力需求与日俱增,而且随着“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式在东部地区兴起,处于乡镇地带的小微企业也存在着获得电力服务的需求。随着调研工作的结束,接下来便需要根据用户群体的类型、需求结构分类制订服务标准,这样有助于提高制订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入计划的准确性。笔者建议,可以在一级指标中将用户分类为:居民用户、企业用户、行政事业单位用户等三类,在二级指标中又可以将居民用户细分为:城市居民用户、乡镇居民用户;将企业用户细分为:制造类企业用户、商贸企业用户、流通企业用户等。
        3.2 依托历史订单开展用户需求大数据分析
        在分类制订服务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对各类用户的需求结构和需求趋势进行全面把握,这样将有助于优化供电企业仓储物资结构和提高不变资本投入效益。笔者建议,电力营销部门应依托历史订单针对用户需求开展大数据分析工作,该项分析工作应得到企业信息化部门的技术支持。制订服务标准的目的在于提高供电企业电力服务的响应时效,以及以制度形式降低各部门相互联动的交易成本。根据大数据分析结论,电力营销部门应按照用户分类将用户电力服务需求结构、需求趋势以明细表的形式传递给各业务部门。
        3.3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组织资源配置
        供电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客观提高了电力服务领域的资本有机构成,为了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合理配置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还需实现电力营销信息的多部门共享。笔者建议,电力营销的这些信息应实现共享:用户订单信息、用户投诉信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挥多部门的职能优势共同拟定解决方案,这样就能在“学习效应”下增强供电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映时效,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非价格竞争优势。在优化组织资源配置时,应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工作,使之电力服务工作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的范畴之中。
        4 结语
        本文认为,二者关联性主要反映在:电力市场营销助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驱动电力市场营销的创新、评价电力营销工作绩效应基于经济效益要求等三个方面。实践策略可围绕着:加强用户需求调研并分类制订服务标准、依托历史订单开展用户需求大数据分析、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建立“核心——外围”电力营销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雪梅.电力市场中电力营销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通讯世界,2020,27(06):174-175.
        [2]张羽,高博.开拓电力市场中电力营销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营销界,2020(16):44-45.
        [3]王学龙.经济效益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