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志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当前随着“科技强国”的发展理念逐渐落实到各个行业的各个流程当中,我国也呈现出“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的发展趋势,在这之中,工业生产领域的自动化发展令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基础之上,机器人也逐渐加入到了生产领域当中,以当前现实情况来看,工业领域的机器人行业呈现出非常迅猛的发展趋势。不过相对的,该领域因为较为新兴,因此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受到这一现状影响,各级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在未来发展中,职业院校必须要进一步调动学校的教学育人作用,提升该专业的有效改革,以期能够实现更加优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本文当中,将结合“1+X”这一证书制度,探究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学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1+X”制度;工业机器人专业
由国务院提出的针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实施方针当中较为清晰地指出,“1+X”证书制度(下文以“1+X”简称)必须要尽快在全国职业院校中予以启动,并通过试点应用逐渐推广,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证书相互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改革方案。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将“1+X”有效落实到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并逐渐深化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是各级单位以及职业院校自身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1+X”不畅的症结分析
(一)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在职业院校当中,工业机器人这一新兴专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都是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中转岗过来的教师,在短期内这一情况是较难得到有效改善的,因此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尚且处于偏低的位置上。借助“1+X”,能够促进教师也加入到企业中,参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学习以及实践操作,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自我提升,以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
(二)无法落实校企合作制度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机器人专业虽然能够配合“订单式”的人才培育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并且能够和企业保持较为和谐的相互合作,不过整体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够深入和全面的问题,作为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培养方案的规划过程以及教学考核的过程,但是多数职业院校都是由学校自己规划方案、组织考核的,可能会造成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应用“1+X”,有较大的概率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相互适配,指引职业院校的课程全面深化改革。
(三)课证融合理念比较淡漠
职业院校如今都在大力推行“1+X”试点工作,国家相关单位针对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也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制度建设,与之配合的等级培训以及技能考试相关工作也积极推行。不过就整体情况来看,当前国家所实行的技能鉴定管理体系在竞争性上比较弱、层次不鲜明,导致不同的企业选拔针对性人才的时候无法明确要求技能证书,令职业院校的管理层不是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技能考试之间是否实现良好融合,上行下效,普通的职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然也对于“课证融合”没有清晰认知,意识非常淡漠,这显然是不利于“1+X”的全面落实的。
(四)教材内容滞后特征明显
在相对高端的工业制造行业中,日趋显著的转型和升级令机器人技术手段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中涉及到的新型工艺、新兴技术以及新型规范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过就职业院校的普遍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材的内容都较为滞后,除了常规教材出版、排版印刷等必要环节浪费的时间之外,出于保证准确性的原因,基本上都很难及时将新型产业元素以及行业标准纳入到教材中,虽然规避了误差风险,但是教材内容的时效性也被大大削弱了。
除此之外,很多教材都是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为主体部分,很少重视单元综合项目的有效实训,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学习需求。整体而言,“1+X”开展,主要是立足于社会需求,如果能够和社会、企业的运转实践相融合,随时更新、延伸教材内容,势必能够促成教学的时效性,而且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1+X”的新时期应用策略
(一)提升师资力量,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1+X”的实践落实当中,作为职业院校必须要尽量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坚持“平等合作”以及“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这一过程当中,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要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其重点就是主导作用的老师,必须要构建较高标准以及较合理结构的教师团队,创建满足实训教学以及证书培训需求的师资队伍,全面优化团队内部专职、兼职教师的比例,并且考虑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水平等基本特征,令教师队伍始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育人能力,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配备一定的数控维修能力。另外,在教学理念上,老师队伍必须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安排老师和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参与实践和学习,在和企业配合指导学生的基础之上,还能够促进老师自身的提升;因为机器人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维修也需要高度的细心,企业可能无暇估计学生的精神压力,老师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引导,以期能够促进其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并放缓工作压力,这一过程也是对老师教学精神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实践”始终都是保证专门性人才获取资格证明的关键保障之一,作为职业院校,对于工业机器人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来说,必须要深入参考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学改革指导方针以及职业院校的建设需求等,促进“1+X”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的相关策略,借助企业的独特优势资源,给学生带来更加积极的锻炼机遇。参考相关规定整合并统筹群资源,研究机器人专业相关教学标准有机衔接的途径,把证书的培训内容较好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方案当中,全面优化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有效建设,贯彻落实“1+X”相关试点工作。
就当前情况来看,目前的“1+X”尚且还处于“长征第一步”的阶段,作为职业院校自身,也必须要和企业保持积极的配合,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尽可能令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随时跟上行业乃至于社会的发展,令标准能够不断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三)促成课证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创新
总体而言,“课证融合”制度是立足于职业技能的等级标准规范当中的相关内容展开有效解读、随后良好融入课程建设系统当中的过程。比方说,“1+X”试点之一,即“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为例,该技术专业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无论是理论基础知识还是实践操作经验都匮乏针对性的缺陷,保证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之上更加关注和“机器人实用编程”有关的课程内容的良好融入,例如《机器人拆装和维护》、《机器人应用和维护》等,都可以和企业的真实案例、地方企业所具备的独特元素、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内容都能够,保持相互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新,除了促成“1+X”的全面落实,也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唐霞,谢利民.信息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教学中的应用与共享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001):41-43.
[2]李倩倩.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20(002):P.290-291.
[3]张大林,高科,李玫."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20(26):37-40.
[4]张万洪.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探讨[J].下一代,2019(008):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