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莫杰姝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伴随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园林空间环境的营造也越来越重视,而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景观的设计与空间营造同样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南宁市金花茶公园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伴随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园林空间环境的营造也越来越重视,而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景观的设计与空间营造同样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对文化性、功能性、艺术性的统一协调,更需要从空间氛围入手,从大众的精神追求入手,对此,就需要结合植物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空间中体现植物景观特有的自然唯美与生机活力。
        关键词:山水文化;中国园林景观营造;体现
        引言
        当前,我国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并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人与自然可以在同一环境中共存,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在此背景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人们开始高度重视居住场所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以此促进居住质量的提高。对于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来说,其与普通的园林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和考虑,有机结合居住的舒适性和园林的美观性,尤其是针对于现代风格的居住区,更需要巧妙设计,保证整体设计与居住风格的协调性。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点分析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要综合分析植物景观所独有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一般来说植物景观的设计有如下特点:①追求自然,植物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要结合实际的自然环境,科学搭配不同植物,培养自然植物群落。②要注意地域特征,植物的生长与地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在设计植物景观的同时必须要综合当地的水土、气候等情况,将适宜该区域生活的植物引进其中,使其符合当地风貌的风土与人文特质。③要满足多样化,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若只采用单一的植物,其美观性必然会稍显逊色,因而在设计中需合理搭配多种植物,通过不同物种的组合、植物的高低、颜色上的落差来营造美的观感。④要结合时间规律,不同的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对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就需要结合植物的生长特点,引进不同的植物,使园林中四季常青,始终具有活力。⑤植物景观设计中也需要考虑经济适用性因素,植物引进与后期养护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在设计中就需要将经济问题考虑其中,对于一些一年生植物或珍贵的物种要谨慎选择,避免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
        2优化措施分析
        2.1造园中的“山水比德”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化。在影响传统园林发展的3个造园概念中,除了“天人合一”和神仙境界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君子比德”,其直接影响了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理念。孔子《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山水的美好品质来形容智者和仁者,为后来国人山水审美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子思在《礼记•中庸》中提到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揭示自然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世之至善莫不过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人相争,处万恶之地也能安分自处,便是最接近老子心中的“道”。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被赋予了“人格”—包容万物、稳重而令人信赖的山和灵活多变且温柔包容的水,显得格外神圣,是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水比德”是人类初识生命意识之美的显现。时有沧浪亭,始建于北宋文人苏舜钦之手,因感慨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自号沧浪翁,在园内建亭命名为“沧浪亭”并引以为园名,以此来寄情山水。《魏书•郭祚传》中提到“山以人静,水以智流”,同样能体现古人在山水审美方面的心理文化沉淀。


        2.2“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一池三山”是一种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造园模式,其以山水之景为骨架,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里住着神仙,山上生长着长生不老药。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渴望拥有长久的皇权统治,于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均推崇此造园模式。这样一来,从秦汉开始,“一池三山”的园林山水模式便成为了皇家园林的首选。秦时修建兰池宫,秦始皇命人在园中开凿了兰池,在池中堆筑了三座岛屿,分别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并以此来对应神话故事里的三座仙山,以此寄托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前较为简单的苑、囿、台早已不能满足封建帝王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西汉建章宫太液池后,我国的造园事业才开始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而艺术化后的“一池三山”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延续。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为了突出“仙岛神仙”的主题思想,创造了园内福海三岛,即“北岛玉宇”“蓬岛瑶台”“瀛海仙山”的全园构图方案。三岛皆近正方形,呈现西北往东南方向斜串联的湖岛布局,实属中国造园手法之妙举。中国古人心中对于理想空间的幻想主要为海内昆仑、海外仙山、洞天福地,其中“一池三山”作为海外仙山模式、“一池一山”作为海内昆仑模式分别被演绎为园林艺术中“一池三山”和“一池一山”的空间格局。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避署山庄,整体风格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主,在山水造景方面着重拟自然山水之形,融合江南及塞北风情。芝径云堤的堤岛仿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之形,并将湖面分隔开来,使湖中“三山”与“破碎”的湖面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充满祥贵之气的“如意灵芝”树的图案,从而为“一池三山”造景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3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1)应用衬托艺术手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对不同植物的特征与形态有清晰的了解,合理搭配植物,使不同形态的植物可以错落分布,形成强烈的叶形、叶色对比,对艺术构思进行准确地展现,更好地衬托植物景观。在配置和组合树丛时,需要注意配置的协调性,巧妙组合不同姿色存在较小差异形态的树种。另外,在运用对比手法时,体型大小的对比与色彩明暗对比最为适合。不同的植物,在形态姿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植物在配置过程中,需要将植物与景观之间的协调性作为设计的主要追求,同时还需要对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季节变化进行考虑,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保持平衡的状态。(2)运用植物背景、形成韵律美。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需要分层配置植物,在配置好乔木植物后,再开始配置灌木、花卉等,保证配置顺序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背景树必须高于前景树,保持适宜的植物密度,以构成绿色屏障。通过搭配高低不同的植物,形成独特的韵律,错落有致的分布,让人感觉空间一直在变换,避免格局的固定性,打造独特的节奏韵律。
        结语
        总的来说,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氛围营造,不仅是种植植物的过程,更是综合了自然、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作,所以说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氛围营造中,设计者不仅需要结合光影效果,也需结合不同植物的多方面特质来进行植物空间景观的设计,如此才能使植物景观构图更加灵活,为人们呈现更丰富的空间感受。
        参考文献:
        [1]牛弋杭.浅析宗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J].智富时代,2019,(003):155.
        [2]高泽慧.解析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J].现代园艺,2019,380(08):77-78.
        [3]李璐.试论城市广场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营造[J].花卉,2019,(004):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