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驾车想起的数学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期   作者:施瑾
[导读]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改变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普遍是掌握不了,刚刚讲过某个知识点或一道题的解答过程,学生马上就忘记了,教学授课不尽人意。但从学了驾车后,认识到两者的差别。首先,学驾车目的性非常明确,每次所学内容的达成目标心里很清楚;其次,学驾车是以做为主的,不会的马上问教练;再次,一起学驾车的学员互相提醒,相互帮助,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把学驾车中的特征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施瑾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中学
【摘要】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改变以教师集中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普遍是掌握不了,刚刚讲过某个知识点或一道题的解答过程,学生马上就忘记了,教学授课不尽人意。但从学了驾车后,认识到两者的差别。首先,学驾车目的性非常明确,每次所学内容的达成目标心里很清楚;其次,学驾车是以做为主的,不会的马上问教练;再次,一起学驾车的学员互相提醒,相互帮助,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把学驾车中的特征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驾车;目标教学;学思行教学;小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216-02

        从跨入教师队伍后,一直是教学生学数学,然后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价。去年参加了学驾车培训后,可以说又一次体会当学生的滋味,实现了一个角色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教与学的不同效果。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讲得很透彻,重难点突破,如果不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学驾车为什么在短期内能基本掌握驾车技能呢?首先,学驾车目的性非常明确,每次学驾车所要达到的目标心里都非常清楚;其次,学驾车时把教练讲过的要领,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动手实践操作,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再次,一起学驾车的学员,能互相提醒,互相帮助,互相探讨,有一种团队协作精神。能否把学驾车的经验,借鉴到数学教学中去呢?笔者尝试了,把这三种特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实施目标教学
        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标准,适度、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驾车的目标制定得非常具体,每次培训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如倒库,目标是把车倒着进入规定的方框内,不能压线,车又要停正,不能歪。分目标是知道哪里开始打方向盘,打几圈。其特点是总目标和分目标明确,学员容易朝着目标去做。在数学教学的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与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伴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以升华;“过程与方法”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动力,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目标教学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要在“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不是为了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存在的,而是具体扎实的把数学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要以数学知识技能教案为载体,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为抓手,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为宗旨,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价值观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对每一节课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一开始公布这些目标,让学生对照三个目标来学习,这样就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也可检验自己对这节课学习的效果,在哪几个方面还没有达到目标,课外再去研讨一下,巩固一下,直到达到目的为止。总目标是大方向,分目标是具体实施的。
        【案例一】在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第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目标
        1、总目标:学会用描点法来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趋势特征。
        分目标:①知道K>0和K<0图像所属的象限
        ②从图像中了解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
        ③掌握每一个象限内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④掌握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关系
        二、实施学思行教学
        学驾车是教练讲解技术要领后,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全程几乎都由学员操作方向盘,教练只是在必要时予以指导,其特点是学以致用。
        孙孔懿教授在《论教育家》中,提到理想人格应“以‘学、思、行’为修养的基本环节。”。“学”是一种认知过程,以“学”为基准,就是学习;“思”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思维活动,以“思”为基准,就是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行”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以“行”为基准,就是要有“行动”,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教材内容是静态的,而学习是动态的思维过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完美相遇呢?做中学、活动中学,将教学内容实践化,促进知识动态生成。具体策划如下:
        1、“想”数学,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后,透过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想数学,是自主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与班级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做”数学,他指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数学内容自主性,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动脑去做,否则他无法下手。在操作中,学生容易学会思考,从而发现数学的原理奥妙。
        3、“讲”教学,传统数学教学中,“讲”是教师的任务,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想数学,做数学基础上,都有展示成果的要求,讲数学实际上就是反思自己探究过程,理顺原有数学思维逻辑的过程。此外,在习题讲评课上,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差异可能很大,那么学生讲数学的效果如何呢?实践表明,让学生“讲”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反思、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相比于教师的讲而言,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二】让学生“玩”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引出具体问题,在操作三角板过程中,学生能把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当BC与DC重合为起始位置,固定△ABC,把等腰RT△DEC绕着直角顶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问当DC旋转多少度时,这两个三角形的边平行?
        这个案例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抓住知识,同时让思维发展更为深刻和广阔。
        三、实施小组教学
        学驾车,同一个教练下有几个学员,就如一个团队风雨同车,当一个人开车时,其他人乘在其中,并相互提醒,怎样开始可以打方向盘、往哪个方向打,打几圈、离合器如何踩等,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
        班级授课的最大不足在于教学的同步性与学生个体异步性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用什么办法来弥补这个问题呢?只有想到小组教学。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相互讨论中得以暴露,思维的暴露使个体间的学习能够高度同步进行。小组合作中,在思维的启发与互补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尤其是对于发散性思维较强的问题中,小组中几个人各自想出的答案,拼凑起来可能会是一个完整的答案。小组合作能够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全班同学不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样的高度,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课堂上教师的切入点往往是以大多数学生学习水平与状况为标准,课堂目标的达成度不会很高。小组合作中,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从“捆绑式”的小组评价中获得组内好的同学个别帮助,实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人数以3-4人为宜,在课堂上讨论时,前后左右就可以方便探讨和解答。同时要在学期结束时,评价各小组的成绩,进步最大的是哪几个组。从而来激发他们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积极性。
        【案例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安排小组讨论是一个难点。笔者在练习这样一题时,让小组讨论取得较好效果。在代数式4X2+1中,添加一个单项式后,使它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问这个单项式是什么?
        以上几点做法是学驾车得到的启发、所想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从做中学,有经历的过程,没有情感的体验,学生很难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笔者还在深思:我们的教育能否像学驾车一样,把方向盘、油门、刹车、离合器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像师傅一样站在教室里不断给予指点、引导,慢慢解决一些难点,只有最“危险”时运用一下脚底的副刹车,其它的让学生去探究、寻找、归纳解题方法和规律,这样才能起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全英.以“学、思、行”为基准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J].《中国教学教育》(初中版)2011.4.p2-p3.
[3]刘学勇,在操作中学会思考[J].《中小学教学》.2011.5(初中版).p5-p6.
[4]孙学东,孔明.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观察的教育附加值机器实现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1.p28-p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