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美群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期   作者:王美群
[导读] 沿着四年新课程改革的足迹一路追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探究与争鸣。给小学的数学课堂赋予了新的活力。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些课堂教学的现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场面的背后,也折射出许多的层性化与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无效与低效问题使新课程改革遭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美群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546400
【摘要】沿着四年新课程改革的足迹一路追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看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探究与争鸣。给小学的数学课堂赋予了新的活力。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些课堂教学的现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场面的背后,也折射出许多的层性化与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的无效与低效问题使新课程改革遭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重新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试用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桔子林”活动,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与低效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246-01

        (穿越桔子林活动:第一要看速度。看谁穿得快,从起点到终点第一个到达目的地,这是比速度;第二看谁摘的桔子多(收益),穿越这片桔子林的同时要摘桔子,你不能两手空空到达目的地,没有什么收益;第三看谁身上的伤口少,在这个过程当中,桔子的刺可能会刺破你的皮肤,所以达到目的地的时候,还要看你身上的伤口多还是少。用这个思路来思考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一个速度,一个收益,一个安全(延续性)。)
        案例一:在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是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学生齐读周长的概念三遍,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你们读吗?”学生鄂然,课堂一下从“沸点”到了“冰点”,教师耐心等待,下面仍鸦雀无声,看看五分钟已过去,教师慌忙宣布,让你们读是为了让你们认识它,并记住它。接着老师用手在空中画了一个虚圆,并对学生说“这就是圆的周长”,然后教师让学生用手比画出自己的腰围、头围的周长,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周长,学生在本子上随意乱画,场面很热闹,但是具体画了什么?正确与否?教师只是随口说说,既没有用手比画,也没有在黑板上板书加以讲解。有的学生却摆弄起手中的笔来,不知要画些什么?到此,时间已过去了30分钟了,接着老师总结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也没强调什么叫“封闭”。接着学生做课本相关练习,结果漏洞百出,此时已接近下课,弥补已来不及了,这堂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案例二:上“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先是联系课本的教学情境图,用在黑板画圆圈的办法,一路带领着学生认识什么是商,认清什么是余数。


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竖式除法的计算,教师一边仔细地讲解计算过程,一边叫学生用手指跟着比划每一个步骤。最后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教师的教学过程逻辑性严密,但整节课从始至终,都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替代,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但却缺少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没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欢快,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没有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性还是欠佳的。
        案例三:“百分数的意义及写法”一课,教师课前就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课堂中创设了一系列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让学生观察农民收成表,帮助林场管理员解决种树问题(求成活率),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完成百分数的书写多,并用百分数说说完成的情况,由百分数猜出同学完成的题数,再由完成的题数猜出完成的百分数。还设计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用百分数表示你赢的百分率,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了百分数的魅力。然后论论你所收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接着让学生上台板演百分数的写法,并及时纠正错误。还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这节课内容繁多,但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下课时还意由未尽,带着笑声离开课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一节效率比较高的课堂,实现了新课标中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纵观三个案例,结合“穿越桔子林”的隐喻来浅谈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一,教师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对学生来说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教师惯于用自己的理解去取代学生的理解,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只需要蜻蜓点水即可,不必要深化。就像热闹的桔子林,场面热热闹闹,学生却不明确要干些什么?怎么干?结果是两手空空,毫无收获。案例二,课堂严谨殷实,却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扼杀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虽然果实满筐,却失去了亲自去体验的机会,学生非但没有收获的快乐感,而且会觉得身上那满筐的桔子只是一种负担,结果伤痕累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案例三,教师创设了大量有用的、有趣且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筐里那累累硕果就是他们在桔子林里举行的游戏比赛中荣获的奖品。今后,他们还会兴趣盎然的去采摘这些果实,而且毫无半点损伤,即没有感到疲倦。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堂教学效率极高的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需要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但愿我们平时能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让学生在得到收获的同时,使数学学习情感受到最小的损伤,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延续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