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期   作者:帅克
[导读]

帅克    四川省犍为县罗城初级中学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语文只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本或语文课堂,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其实,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只要我们用心了,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知识的踪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教好学生语文知识外,更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学习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236-02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爱上了语文,就等于爱上了这个世界。
        —引自网络
        “文革”时期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我倒是认为,学好语文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常用这样一个故事教育学生:有一个年青人,只有小学文化,只身去深圳打工,在建筑工地干体力活(别的也不会)。老板告诉他(没有书面合同),在这里干活,包吃住(没说明吃住的标准),每月800元的工资,年底结算。结果,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饮食,住的是五面(包括屋顶)透风的简易工棚,实在吃不饱,只好隔三差五向老板借钱出去打牙祭。工棚太简陋,一遇上下雨,只得又向老板借钱出去住店。好不容易干到年底了,一算账,除了借支的钱以外,还给算上了水费、电费、物品管理费等等,因为老板说包吃住,并没有说包水电呀。三下五除二,结果,这个年青人还得倒补老板几百元钱。老板大度地说:“这点钱就算了,你就不用补了,就这样回去过年吧。”下了一年的苦力,没挣着一分钱,最后只能乞讨回家过年。谁叫你的语文学得不好,听不懂人家话里的玄机呢?!
        可见,没学好语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
        其实,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媒介也是言语文化。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简称,而语文教学就是着重于书面语言的教学。
        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怎么才能高好语文教学工作呢?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语文知识的获取,只能从语文课堂中吸取,从语文课本上获得。但殊不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简单地举几个例子,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语文的魅力:听着歌曲《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仿佛我能感受到青春的气息就在我的身边徜徉,我有一种忽然年轻的错觉,这是语文在歌曲中的运用;看着卖衣服的店铺打着“衣衣不舍”的广告,我又有了流连难舍、咬牙掏腰包的冲动,这是语文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工地上,听着“兄弟伙呀,加油干呀”的号子,我会浑身充满着力量,这是语文在劳动中的运用……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熟练地运用好语文知识,不仅能经营好我们的生活,还能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满足。
        不仅如此,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的语文知识,也可以转移到生活中去学习。比如写作知识、语法知识等等。
        我在教学写作课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人,注意观察这个人的外貌、举止、表情以及言语,并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那么,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就体现出来了;写景,注意放学途中所见,或无意间瞥见的景色,再留意自己看到这些景物时的心情,再把这样些景物与心情记载下来,那么景物特征也能体现出来了;有时我还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一下同一景物,在不同心境下的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或者说,你在这种特定心境下看到它们时的感觉,与其他时候有什么不同,再把这种不同的感觉记录下来;叙事,注意整件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哪部分值得写,哪部分不值得写,该怎样取舍,怎样决定详略,心中要有一杆称,这杆称就是你下笔之前确定的中心思想。
        不仅是写作课可以这样教,语法课更是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牢靠地掌握一些语法知识。



        大概在20年前,四川电视台有一个专门的节目,叫《说文解字》,导演带着我们随着摄像机镜头在成都的大先街小巷转悠,他让我们发现了很多店铺、商场,甚至政府机关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语文错误,具体地讲,有乱用标点、错别字、病句、乱用成语等等。这说明人们并没有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录制这个节目的目的,就是要提醒民众,语文,不仅存在于书本中、课堂上,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错误的语文现象不仅在社会上大量存在,就是在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的学校,也大量存在。我先后在多所乡村初中任教语文,这些学校无一例外的都存在着语言运用上的错误现象。而老师们几乎都对此视若无睹,这说明,不只是社会上把语文运用当作是课堂上的事儿,就是在学校,也存在这种看法。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这样一个任务:课后在校园内找寻错误的语文现象:语病、错别字和乱用标点。第二语文课我一上课,学生就举手把他们的发现展示了出来。我把几个较为突出了例子给展示一下:
        (1)有学生指出,在我们教室外面,栏杆外悬挂的标语:“比付出、比人格,比坚持,比成绩!”学生找出了其中的毛病:一是标点乱用。“比付出”“比人格”“比坚持”和“比成绩”这四个词语结构一致,作用一致,它们之间的标点应该统一,要么都用顿号,要么都用逗号,而不应该有些用顿号,有些用逗号;二是这个标语还存在着词语归类不正确的错误。“比付出”“比坚持”“比成绩”是指学习方面,而“比人格”是指做人这方面,把它们硬放在一起,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的。
        (2)还有学生指着教室对面寝室外悬挂的一幅大大的对联念道:“披星戴月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卧虎藏龙地豪气干云抹马砺兵锋芒尽露。”学生说:“书香味怎么会充塞人的耳朵呢?
        这幅大对联在这个位置已经挂了近十年了,旧了换,换了再旧,再换,都换了好几次了,却没人发现这个错误,更不用说改过来了。结果却让一个中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错误,看来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
        (3)另一位同学把他在教学楼楼梯口抄了一段话念了出来,这段话较长,其中出错的地方有四处,我只引用其中第一句:“嘉阳小火车,是运行在四川省南部的小县城——犍为县城西20公里处。”这个学生说:“这个句子的错误太明显了嘛,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有注意过呢?”
        (4)还有一位学生弱弱地说:“我们小区大门出入口有一幅标语:‘请勿随意抛掷杂物,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全。’我总觉得这条标语有点问题,但却找不出问题在哪里。”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大家也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于是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引导:“为了”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目的关系是指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另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通常情况下,需要实现的目的或避免的结果在前,而要采取的行为在后。一个简单的引导,学生立即明白了这外句子的毛病在哪里。
        我很佩服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在平时老师们都没有注意或者刻意忽略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真了不起。
        于是,我也给学生分享了我收集的两个标语,一个是我以前工作的一所学校在举办片区教研会时悬挂在校门上方的:“向来参加教研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另一个是我去一所小学参加片区语文教研时,这所小学挂在校门口的一幅标语:“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来到我校莅临指导!”第一个标语愣是把“问候”写成了“慰问”,搞得自己多了不起似的;第二个标语则没搞清楚“莅临”和“来到”原来是一对亲兄弟。
        同学们列举的这些错用语文知识的现象大都发生在学校这种以教育知识为要务的地方,那么社会上出现一些语文错误现象似乎就可以理解了。于是,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另外一个任务:利用周末,回家搜集你能见到的错误的语文现象,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下周一的时候,第一堂语文课,学生们交上了他们的作业,原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错误的语文现象还真多:有乱改成语的,有乱用标点的,更多的是错别字和病句。
        在进行总结的时候,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语文乱象,说明了语文不只存在于语文课堂上,也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应该把语文教学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学习语文。
        最后,引用罗丹论美时所说的一句话作结:“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生活中不是没有语文,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语文的眼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