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深入教材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王虹霞
[导读]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江滨学校    王虹霞     154243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语文这一载体,教材这一物化形态来认识、吸收。部编语文教材渗透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水平,倡导大量阅读,将课外阅读和语文生活贯穿教材,教材的自主性、开放性大大提高,这些都给我们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
         怎样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教材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呢?我觉得我们进行教材分析、研究学生的学情、教材的重难点及教材的相关练习等内容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师生共同走进教材、深入教材。
           一、备编者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
         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总是随着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持续展开而不断深入的,教学的效果主要从“对话”的质量上反映出来,即取决于对话是否有效而不断地得以由浅入深地延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与教材的编者进行对话,怎样与编者进行对话呢?
           在读所教的文本外,我们还要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课后练习、“阅读提示”和语文园地,“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这里体现着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编写这篇课文,特别是课后题,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任务、思路、达到的目标、重点难点等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课后题,这篇课文就算教完了、学完了。而这些内容又集中反映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编写说明》和每篇课文的说明中。因此,教师备课,除了要读懂课文(理解深、透、有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对话外,更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因为,老师读课文,主要是为了教学指导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这样才能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二、备相关的背景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有关背景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也把“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纳入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并且列为单元的教学重点。目的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在理解有困惑需要解决时、课文简略需要扩充时、情感体验需要加深时我们可以适时有性的补充资料。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多少诗人借诗言情,学生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也就走进了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与诗人同悲同喜。我在教学《示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理解陆游为什么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作者写作的本意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老师如果把背景资料和学生介绍清楚这些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了。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搜集了圆明园3D复原视频、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圆明园的奇珍异宝的现在去处资料,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也产生了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了学生们不忘国耻,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教育效果。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我在教学时搜集了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的“大扫荡”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了地道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截取了影片《地道战》的片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出现的“迷惑洞”“孑口”“有线电”“无线电”,学习中文字与画面结合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也经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我们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搜集了解查找信息。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后很多同学提出疑问:我们现在的书就几十块钱,怎么梁晓声要买一本书才一元多钱,还说是这么多钱?当时的一元钱能买什么呢?在学习《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中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很多事物都不了解,如“游隼”“超音速“流星体”“地心引力”。当学生提出这些疑问后,我就让他们课下自己搜集查找出现疑问的地方。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时,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搜集的资料,这样比老师告诉他们会更让他们有成就感。
         如;在学习《太阳》一课时,引导学生查找、运用资料。我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感受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关注我国的“人造太阳”的进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
          背景的学习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课文疑点,而且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为学生提供人生的营养。任何文本,都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不是像自然科学的内容那样条贯统序的,而是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我想,语文课堂中,课文的背景介绍是不能轻之,尤其不能忽之的。
        三、备课文中景与物
        小学语文每册教材中都有写景写物的课文,而对于极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文中提到的景与物是没见过的,因为教师搜集查找课文中的景与物的资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有极大的帮助,便于学生入境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祖国山河的壮丽。
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之前我搜索与课文的相关教学材料,为了弥补教材中插图少的不足,搜索下载《黄山奇石》的一些相关图片,做成PPT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进一步感悟课文描写之精美,用词之准确,同时利用画面在冲击学生视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用还找到一段黄山风景区的视频,让学生在感受黄山风光神奇秀美的同时,激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有关风景区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眼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有心中有教材,眼中有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想说、想做、敢言、敢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当我们和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后,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焕出生命的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