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先学后导策略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梁春桃
[导读]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让小学课堂的讲学风貌得到了革新。新的时代特点要求在小学课堂中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自制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及其他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第一小学   梁春桃
       
摘要: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让小学课堂的讲学风貌得到了革新。新的时代特点要求在小学课堂中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自制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及其他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在这类的要求下,有必要推行“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并且尝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课堂,从而将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先学后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前言: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做出了探索,其中先学后导的这一策略在实践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先学后导模式的应用实践中,需要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学习的参考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好地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一、运用先学后导策略的重要性
          “先学”让学生能够高效自主学习。通过先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教学的重难点,还能使学生通过有效预习事先掌握一些数学公式、基本知识,让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来应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在他们先学阶段觉得比较难的地方,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课堂注意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当堂提问。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先学阶段遗留的问题,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后导”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的内心有了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初步了解与疑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后导”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梳理知识,并帮助学生把控学习的整体思维。这就需要使用信息技术,从而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的内容梳理好后做成课件,使用多媒体放映给学生,并且可以上传到云端平台,供学生下载与复习。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犯下的谬误,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指导与纠错。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学生的个体性,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样看似是拖慢了课程进度,其实是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中运用先学后导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课前先学阶段
           课前先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前预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或者难度前移,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整节课的重点难点有一个基础了解并提出疑问,学生带着自身的疑惑走向课堂,从而一改之前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前预习已经成为可能,网络上有关于本节课的知识、讲学视频等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进行点播学习。

然后,学生对于预习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教师课前留下的预习作业需要思考的重点哪些还不理解就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带着困惑深入学习,并对教师提出自己所困惑的问题,教师通过讲解将学生的疑难问题解答之后,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掌握住了。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些分类与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巩固知识点,使最终的教学目标达成。
          (二)明确导入目的,细化导入环节
           在教学导入环节需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程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得到有效调动。课堂导入不仅要考虑课程本身的特征,更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要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围绕目的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的增、减、添、调,使课堂导入既能有效促成教学,同时又简洁明了。以观察物体这节课为例,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拿出物品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这样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知。但是这种导入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小学生因为不明确观察的目的与方法,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问题来引导。而频繁的提问和讲解,又会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变得分散。在这节课导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或是借助多媒体把这个故事引入课堂,同时提出问题:“有的人摸到了大象的腿部,他们会觉得大象像什么呢?”“有的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你认为他觉得大象像什么呢?”让学生发散思维回答。随着故事的推进,学生渐渐明白,观察一个物体要从大小、形状等多个角度观察。这时教师再拿出实际物体让学生观察,不需要问题引导,学生就会主动观察并发现许多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程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
          (三)开展多种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课改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除了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应的知识,还要通过教师的启发,自己的探索,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开展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完全相等的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各一对,还有任意三角形三个,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结合面积公式和给他们展示的图形,看看任意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其他图形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贯通、衔接,使学生不断思考、探索,获得新知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想学生所想,时时以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引导他们深入学习,提高他们成绩为目的,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的真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结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中,“先学导”策略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并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师讲学事半功倍,这为高效课堂创造了基础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作用,让学生在更舒适、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知识,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彬.小学数学“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家长.2020(19):61-62
[2]徐洁.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