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关于“如何运用时政资源上好一节思政课”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 尹露露 尹词
[导读] 2019年3月18日,党中央为思政课专门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尹露露               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  尹词

            2019年3月18日,党中央为思政课专门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一、学:3.18讲话精神
            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笔者的朋友圈被“刷了屏”。此前,很多人对思政课的固有印象大都是依托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化人心,引导其向善向上。
             会后,当笔者再次以“思政”为关键词条进行网上搜索时,出现了类似“网红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如何让枯燥的思政课成为明星课”“思政课的粉丝越来越多”“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思政课应是一门艺术”等标题。一边是“网言网语”,一边是看似保守中规中矩的思政教学,结合在一起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基于好奇,笔者点开了视频,看着 ,越来越年轻化的受众,感觉思政课好像变了,变得更有人情味也更“讨喜”了。
           事实上,仅靠理论说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可见的局限,“我们所盼望的,不是孩子知道何谓勇敢,而是成为勇敢的人;不是知道何谓正义,而是成为正义的人;知道正义的本质,不会因此就成为正义的人”。德行是什么?简言之,是习惯做正确的事。知识不是德行的全部,知与德之间是存在落差的,而弥补落差,要靠学生对政治理论发自本心的内化和认同。
           毛泽东同志强调,不论解决任何问题,都应用全力找出该问题的主要矛盾,一旦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关于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的整篇讲话,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一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两个关键,六点要求,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中的特殊作用。
            二、思:如何运用时政资源上好一节思政课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身为思政人,我们的初心是,牢记育人使命,勇担育才重托,讲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如今,回顾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分享以下几点感受和做法:
           1.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数年的从教生涯,上百场深入基层的宣讲,笔者真切感受到青年学生需要理论,理论更需要走进青年。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既是教育人更是政治人,每位思政教师都是一张行走的“育人名片”,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引导学生明辨大是大非。每节课之前,笔者会根据当下时政热点,设置诸如民族团结、精准扶贫、文化自信、中国之治等不同的模块和专题,安排学生围绕,模块进行课前3分钟时政播报。香港事件之后,学生关注度居高不下。因此,事件发生初期,笔者设计了一堂别样的思政课,从袁隆平老先生谈什么是当代青年的理想入手,将时钟拨回100年前,带领学生探寻百年以来青年学生救亡图存的历史足迹。通过对比红军长征和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西南联大,使学生们看到不论在哪个年代,暴力不是正义,抛弃学业和工作更不是自由脚踩热土、贴地而行才是青年理想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唯有奋斗的青春才能够让理想照进现实,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幸福与荣光。
           2.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影响学生。无论师生,要真听真信真感受。以去年年初设计的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为例,笔者以“有一种变化叫中国幸福”这句网友心声作引,搜集素材优化表达,用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感受,深深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在讲青春榜样主题时,笔者为班级学生讲了西昌森林消防大队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向同为消防官兵的弟弟“取经”,获取了火灾救援和抢险排涝的现场画面,视频播放过程中,消防战士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责任和担当,使在场学生为之动容。
          3.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
         (1)关注时政,让素材鲜活化
          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林泰教授曾经提到,“我很重视学习,除了理论刊物外,我现在还订了四五份政治和文化知识信息量大的报刊,每天花两三个小时阅读。在国内外访问或旅游中,我也会做一些社会调查,以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思政课内容更新的需要。”
           俗话说,“急求人知、意陈于词,老妪能解”。鉴于政治学科特有的政治属性,每次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需备时政。细致研读总书记讲话原文和有关述评,在细读原文、精学原著的基础上,将授课主题内化于心,将理论宣讲与身边人、身边事相结合,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去阐述。



         (2)转化话语,让表达新颖化
          进入新时代,教师要有新使命新探索,思政教师更要有新视野和新担当,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升师生获得感。
          2019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宣告成立,体现主流算法的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短视频客户端“人民日报+”以及各类融媒体创新项目正式亮相。自媒体环境下,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明显增多。如何扫清语言障碍,打通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类短视频传播优势,以鲜活灵动的话语体系“说”思政,打造兼具烟火气和时尚感的思政课;同时,尝试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借事说理,以理说事,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在追求“养成”而非“速成”,追求“内化”而非“外塑”,追求“润泽”而非“浇灌”中达到立德树人的境界。
         以笔者之前为政务实习大学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备课前一直在思考,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应该如何做,才能“PK”掉他们的手机,换取一个小时“同频共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遍览”热点话题,终于找到了“垃圾分类”这件不小的“小事”,从民生情怀说起,穿插“中美医疗对比”“实力圈粉的外交部”“全世界网友公开点赞中国绿色奇迹”“你也会种蚂蚁森林吗?”,以心怀“航天梦”的上海学霸不去清华去哈工大为梦想买单结尾,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感,以情感沟通打通理论传输的“最后一公里”。
         4.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
         培育学生国际视野。《经济生活》教学中,讲述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彰显治理效能时,笔者通过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内容,说明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入选了全球十个营商环境进步最显著的经济体,也是其中排名最高的一个,报告公开的2天以前,我国首部针对营商环境优化的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对外发布,被誉为是极赋里程碑意义的行为。相继发布,引导学生明确营商环境优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成就。
          在《政治生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感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导入时选取“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在浙江湖州开幕的事例,这是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首次举办以“中国治理”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让学生领悟与会外国学者和中国同行一起,深入探讨“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
          引导学生建立知识库。教学过程中,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学段政治教材的体现各不相同。实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无疑对老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政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的整体规划要有基本的认知。比如讲述人大地位、性质及其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相关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涉猎,若高中阶段的学习仍停留在该层次,对学生的影响远远不够。结合人大及人大代表在教育、医疗等民生事项的具体行为,切实领会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存在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感受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增强政治认同。
         5.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我修养、内圣外王作为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国有国法,师有师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自律严格、反求诸己。不仅做一支蜡烛,更甘为一束光源,点亮学生内心,重塑学生品格。倘若教师自身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则容易培养人格有失的学生。京剧艺术中,生旦净末丑,各色人等各有规矩,唱、念、做、打,均于方寸之间显出无限天地,是在不可能中尽显可能。三尺讲台犹如京剧舞台,规范之内舞台之上,谨守规矩,方能尽显精彩。
         6.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
        “人格要正”表明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人格塑造,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理论学识引领学生、感化学生、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既是教育人更是政治人,每位思政老师都是一张行走的“政治名片”,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引导学生明辨大是大非。
         不同学科属性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思想引导和灵魂塑造工作,面对的是最为复杂的思想困惑和心灵净化问题,引领的是最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话题。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想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们自己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要真听真感受。营造教学特定的“磁场”,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情感素养。
         “对于学生而言,忘记了课堂所学,剩下的是教育”。假想一个场景,对于教育者而言,未来离开教具和设备,我们该怎样依托自身,通过教育,凭借政治人的特质和属性,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启迪。在这一问题上,浙江东阳中学的的蒋一平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喜欢一切美好而时尚的东西,而思政课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美好而时尚。”只有赋予自身强大的信念感和使命感,依托坚实的心理支撑,将抽象的理论表述在朴素的话语中,将崇高的理想铺设在平凡的生活中,将正确的导向浇灌于鲜活的事例中,思政课教师才能“笃行信道、润物无声”,理直气壮地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新媒体下时政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运用”(项目编号:2019CX136)和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SK2019032)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