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桂芳
广西柳州市城中区人民医院门诊服务台 广西 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探究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另择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52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记录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例数,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比较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23%,对照组为17.7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运用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性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院内感染既可导致患者原有病情加重,又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而有可能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对于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医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消毒供应室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工作是负责全院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供应工作,在消毒供应室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对于预防控制院内感染有着积极的影响。现将笔者的体会和经验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患者均是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04例,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并未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将此时间段收治的5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为(40.24±2.17)岁。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已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这一时间段收治的5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16~71岁,年龄平均为(40.25±2.19)岁。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P>0.05),对比价值高。本研究患者均充分知晓本次内容,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方法
对照组在此次研究实验中实施一般护理管理措施,观察组则应用护理质量控制,具体内容如下:(1)供应室布局合理化:供应室位置选择时需要保证其与各个科室的位置处于邻近关系,进行供应室消毒通道的配置,保证室内的光照以及通风条件充足,划分为休息室、值班室以及工作区域,主要负责科室无菌物品的提供,相关仪器的清洗、灭菌、包装以及储存等,值班室以及休息室起到辅助作用,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处于适宜状态。(2)消毒操作强化管理:对于医疗结构中所应用的可重复应用设备需要统一回收,进行集中消毒和清洗,与灭菌标准相符合以后再统一供应给各个科室。消毒操作的相关环节需要严格依照无菌消毒以及操作标准展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进行消毒质量的严格控制,监测整个清洗流程,明确消毒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应对措施及时处理。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百分率(%)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三、讨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也越加精细化,故而对器械的处理要求也随之提高。消毒功能室的工作主要是全院医疗器械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供应和发放,它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十分重要,故而需要加强对消毒供应时的质量控制。本次研究表明。在消毒供应室的具体工作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并能提高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物品管理等护理质量的评分,提示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与相关研究结果大致相当,故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消毒灭菌检测地位显著,只有加强消毒供应室消毒灭菌监控力度,方能保证科室每个环节的有效性,改善医疗器械或用品受污状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进一步帮助患者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内感染率3.2%(2/63)显著较对照组23.8%(15/63)更低(χ2=11.4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98.4%显著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92,P<0.05)。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供应室中应用护理质量控制能够实现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从而,降低院内感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懿锐.消毒供应室全程质控管理对医院感染与工作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5):15~16.
[2]徐倩.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9):10~11.
[3]胡先明,廖琴,刘玉梅.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20,15(0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