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民医院 吉林长春 130200
摘要: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病情急重等特点 , 生命体征不稳定 , 易引起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并发症 , 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 , 需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辅助治疗 ,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 提高疗效。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肺复苏;康复效果;干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心肺复苏的88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根据1﹕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4例,急诊护理)。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3例和21例;年龄22~80岁,平均(62.54±5.67)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和20例;年龄22~81岁,平均(63.12±5.9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心电监护:通过心肺复苏以后,虽然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然而因病情比较危重,还需要对其病情状况和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防止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相关情况。
心理干预:因身体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所以在心肺复苏以后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例如烦躁、绝望等,使得护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到复苏以后,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使其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
脑部复苏:成功进行心肺复苏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室温进行合理调节,一般控制在19摄氏度左右,在患者的额头和颈部用毛巾进行湿敷处理,使脑部的氧代谢率降低,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脑部组织的再灌注。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包括平均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记忆减退、胸部不适及压疮等。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动脉压、心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常见症状,受心肌梗死、药物中毒、心脏功能下降以及心脏循环中断等因素影响,心脏停止搏动,引起机体缺氧、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会随着病情加重导致猝死[3]。目前,临床对于心脏骤停主要采取心肺复苏治疗,能够改善脑部、心脏缺氧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由于多数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后生命体征仍处于危险状态,再加之受疾病困扰以及担心治疗效果、费用等因素影响,常伴有焦虑、浮躁等情绪,导致应激反应强烈,不利于疾病预后。因此,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使用心肺复苏手术抢救的过程中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抑郁情绪,提高依从性,促进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春玲.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5):151-153.
[2]刘金会.对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综合急诊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