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9期   作者:朱艳 曹燕
[导读]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朱艳   曹燕
        上海长征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上海20000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护理干预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护理干预组取卵数、优质胚胎数及妊娠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对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妊娠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的产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不孕症的患病率不断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已成为助孕的主要途径[1-2]。但因大部分不孕症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且缺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相关知识,故而极易导致手术失败等不良事件的产生。为此,应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了解,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基于此情况,我院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展开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6-42岁,平均年龄为(30.1±2.6)岁,不孕时间为1-8年,平均不孕时间为(5.4±2.1)年。护理干预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7-41岁,平均年龄为(30.4±2.4)岁,不孕时间为1-9年,平均不孕时间为(5.1±2.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为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嘱患者定期进行复诊、嘱患者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回院治疗等。
        护理干预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包括以下方面:(1)常规护理:同常规护理组护理方法。(2)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并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与安慰,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3)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该项疗法的了解。为患者讲解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从而改善患者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及免疫力。术后,为手术成功的患者讲解护理的注意事项,避免意外事件的产生。对手术失败的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慰,并为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1.3评价标准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分数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护理干预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但未成功妊娠[4],该病不仅影响夫妻感情,还为双方家庭造成较大的痛苦。目前,对于不孕症患者的治疗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为主,但因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且缺乏治疗相关知识,故而极易降低手术成功率,增加治疗难度。
        心理护理是指下专业心理知识的指导下,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改善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健康教育是指为患者讲解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并及时解答患者对治疗相关疑问,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进而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避免意外事件的产生。本研究中,通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分娩结局,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保护患者身心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护理干预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且护理干预组取卵数、优质胚胎数及妊娠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表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分娩结局,提高患者分娩成功率,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保护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对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效果,可改善患者分娩结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金丽,孙玉双.心理护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状态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0,6(19):78-79.
[2]汤惠霞,陈春玲,王湘.心理护理干预对IVF-ET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7):189-191.
[3]傅利芹,李超,余荣萍, 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焦虑抑郁状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全科护理,2020,18(15):1863-1865.
[4]徐丽,王丽,褚蓓, 等.网络化护理模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生命质量及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13):967-9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