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洪彬
泸州长生众信肾病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我们将人体输送胆汁的管道称之为胆道,胆道的作用就是将胆囊中的胆液输送到十二指肠中。胆道损伤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胆道损伤在临床上备受关注。虽然胆道损伤预防工作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并且是临床治疗时最为重要的概念,但是如何掌握胆道损伤后再手术时机依旧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胆道损伤后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环节,如:发现病情、确诊、制定治疗方案、开始治疗、观察等等,而再手术通常都是为了使胆道系统保持正常运转的补救手术,为了就是使患者胆道可以一直保持畅通。胆道损伤再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时机选择有着重要联系,为此本文主要对不同类型胆道损伤的再手术时机展开研究。
1梗阻型胆道损伤
梗阻型胆道损伤主要表现为在胆汁输送过程中被阻断,且没有出现胆汁渗流的情况,在胆囊切除过程中,由于错误操作夹、扎胆管,或是将胆管与胆囊一同切除而导致的。再加上在手术中不会发生对主要胆管扎闭和切除的问题,因此这种类型胆道损伤在初次手术时很难发现,并且会误以为手术非常顺利。梗阻型胆道损伤通常在手术结束的早期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或是梗阻型黄疸,并且患者肝内胆管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张,此时如果通过B超、CT是很容易检查出来的。尽管一部分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后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腹水或是黄疸症状,但这两种情况所呈现出来的影像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患者手术前身体各个器官功能没有异常,并且没有黄疸患病史,这种在手术早期不明原因而引发的黄疸要及时采取影像检查。而且这种外源性损伤通常需要数十个小时才能确诊,在这期间就会给胆道组织结构造成严重损害,只能通过解除梗阻产生因素才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梗阻型胆道损伤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不能因为拖延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错过,一旦确诊为梗阻型胆道损伤就要立即进行再次手术。
2胆漏型胆道损伤
胆漏型胆道损伤并不会出现胆道扩张问题,主要是由于胆道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胆汁泄露,引发这种损伤的因素有多种,并且可能会出现在胆道的任何部位,并且破损管道位置和周围组织会出现炎症、胆汁浸泡或纤维组织增生问题。如果在初次收拾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并对损伤处进行修复就可以在再次手术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手术后才发现,要针对引发胆漏的因素进行调查,针对不同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对胆道造成二次损伤。由于胆漏型胆道损伤会导致瘘口周围细胞组织出现炎症和水肿,如果等待一段时间炎症和水肿会逐渐缓解,这样有利于再次手术操作。但是这种瘘口炎症反应和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症状并不会得到改善,反而会导致炎症蔓延,进而增加修复重建手术难度,还可以增加其他病症。因此,针对胆漏型胆道损伤,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胆漏区域存在炎症并且没有自愈可能性时,要尽早对胆道进行修复重建手术。
3梗阻、胆漏混合型胆道损伤
梗阻、胆漏混合型胆道损伤就是胆道梗阻与损坏问题都存在,胆汁无法得到顺利输送。由于存在两种致病因素,因此患有梗阻、胆漏混合型胆道损伤的患者肝功能受损严重,身体严重缺少营养,容易合并胆道感染,患有这种缓和性胆道损伤的患者通常病情也比较严重,甚至会出现胆汁性肝硬变,再手术会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手术难度也会增加。如果不想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病情,并在良好条件下完成胆道修复重建手术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病因无法解决,病情也就很难逆转。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开展护肝治疗,还要加强抗感染治疗,如果患者对手术没有绝对禁忌症且可以承受再次手术的前提下,可以在早期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实施二次手术。
4胆道损伤修复手术后再狭窄
胆道损伤修复手术后都有可能出现术后再狭窄问题,进而引发病情反复。针对已经存在损伤修复手术后再狭窄问题来说,这种病症出现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器质性发生改变、瘢痕增生挛缩,如果不进行再次手术很难有效解决。因此,胆道损伤修复手术后再狭窄在发现后也要及时处理,避免病情不断发展恶化。胆道反复感染患者且近端胆管扩张较轻的患者,可以等患者管道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手术处理是错误的,因为胆道反复感染且近端胆管扩张较轻的患者此时的胆道并没有完全梗阻,如果等到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则会加重胆管内部的感染程度,还会导致胆管内部纤维组织增生加重,对胆道扩张造成不利影响。在众多临床治疗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内镜置管只能对胆道损伤修复手术后再狭窄起到辅助治疗,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可以进行再手术的患者可以直接安排手术治疗,不用进行内镜置管治疗。当前临床使用的内镜置管都是采用合成材料或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在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对患者胆道内壁造成损伤和破坏,进而引发堵塞和感染病症。一些患者反复使用内镜处理,直到演变成肝硬变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此时最佳治疗时机已经错过,并且会大大增加再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结语
总的来说,胆道损伤后再手术时机都是早发现发早治疗,这样可以极大增加再次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难度,也可以避免症状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