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寿进
泰州市姜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泰州市 2255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理化检验的质量控制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区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1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理化检验,对比使用前后的控制时间、报告发出时间和满意度分数。结果 使用后的控制时间、报告发出时间均显著短于使用前(P<0.05),满意度分数显著高于使用前(P<0.05)。结论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采取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可显著降低控制时间和报告发出时间,提升服务满意度水平,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理化检验;质量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以及传染性,会对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身体健康影响,涉及到群众的日常生活,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影响社会的稳定性[1]。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后,疾控中心应当对其做出迅速的反应,进行理化检验来有效地防止干扰因素,了解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防止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扩散,本文结合具体的传染病事件来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区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12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估采取理化检验前后的控制时间、报告发出时间和满意度分数
1.2方法
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使用理化检验实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第一,针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要求能够及时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方法,严格要求卫生检验人员来按照所制定出的控制方案进行操作。制定的质量控制方案中需要确定检验的性质、项目、事件的具体类别以及扩散的情况。实际中,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紧急性的特点,要求相关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能够保证理化检验的结果的准确,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事件的情况,明确分析的重点以及方向。与此同时,还要确保用于理化检验的相关机械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对其质量进行控制,防止由于实验器材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到理化检验的效果[2]。第二,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疾控中心检测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寻求更有效的检测方法,在检测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因素,避免环境因素影响到理化检验的结果。对样本进行检测时需要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来进行,要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与此同时需要注意添加适量的空白实验作为对照组,及时公布检测结果,从而能够为下一步检测结果的评估奠定良好的基础,判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
除此之外,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要注意到:首先,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理化检验环境存在一定的区别,要求相关方面的专业检验人员能够根据对应的应急预案来进行理化检验,防止环境的影响并优化细节。其次,要求理化检验的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质量控制重点,了解到现场存在的变化特征,防止产生问题。在理化检验开展之前,要求能够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检验,防止医疗器械问题影响到检验的效果[3]。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8.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研究显示使用后的控制时间、报告发出时间均显著短于使用前(P<0.05),满意度分数显著高于使用前(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的环境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概率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疾控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积极进行理化检验,制定相对应的质量控制方案来减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需要能够及时和相关卫生部门进行联系,了解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类似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再次产生。
本文对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具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疾控中心及时采取了理化检验,检测之后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时间要比理化检验之前的明显小,体现出控制质量的有效性,在控制污染源,有效切断传播的途径,做到对易感人群的即时保护,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感染人数,降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总体来说,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具体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控制时间,能够及时地帮助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体现出良好的社会应用价值,在今后仍然值得去重视。
参考文献
[1]谭晓东. 理化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16):247+255.
[2]韩越, 俞文文. 理化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019(061):277-278.
[3]卢秀莲.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意义[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 033(00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