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8期   作者:何一斌
[导读] 新形势、新政策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与保护。
        何一斌
        新疆同绘恒月土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新形势、新政策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与保护。基于此背景,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的各类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以便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规划;文明建设
        
        1 引言
        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有效指导国家空间资源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国土空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需要注重区域主功能区建设、土地开发、城乡规划等工作的统筹,并将这些规划任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而达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指导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一些区域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规划内容矛盾、审批繁琐、审批时效得不到保证以及地方性国土空间规划可行性低等问题,因此,开展基于生态文明背景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正确处理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中的各类关系
        2.1 开发和保护统筹兼顾
        保护和开发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又是一对相互矛盾的主体,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开发又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同时也是保护的必要体现。国土空间资源的开发既要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建设需求,又不能违背既已成熟的长期的生态文明构建和布局模式,政策要具有前瞻性、可预见性。简言之,要转变工作思维模式,在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从顶层设计,合理利用空间结构布局,及时更新各种调整策略,结合城乡文明建设需求,分清主次,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科学规划,认真细致做好科学调研,全面分析,合理制定国土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及各类措施。
        2.2 生态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方案评审和体系规划的对接要特别重视,它是顺利进行详细规划的基础。诸如,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住宅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布是否合理。对土地的使用是否科学;对周边的环境、经济、政治能不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是不是起到促进作用。资源对传统区域是否划定了保护和控制范围。评价方案也应当从国土空间整体着手方案的合理性,然后依次对各类子系统进行分别论述,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次序原则。理解近期建设规划是否可行,总体规划的综合技术经济是否符合国土规划长期发展目标。所以,国土空间开发的体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的合理性、科学性、继承性。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依托大量的科学数据,科学论证,为国土空间的规划布局和产业调整提供坚实基础数据。近些年,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涓涓细流的收入与支出,伴随着快捷物流运作,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无疑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判断能力,为宏观政策调整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根据需求,迎合时代发展,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土空间开发评价体系,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在编制规划的各项环节中,无论是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还是后期的适宜性评价工作,都要做出大量事实调研,结合理论数据,以便为后期的空间结构调整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依据现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任何国土资源空间的开发,都要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全面评价空间规划在环境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陈列问题,及时纠偏,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解决方案,进而优化空间规划开发方案,从根源上遏制生态问题的发生。


        2.3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空间也不例外。政府是社会和市场进步的助推器,社会是政府和市场动力的来源,同时市场又是社会的反映,三者相互体现,彼此影响,互为载体。因此,在处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空间规划的特殊属性,以此为载体,合理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调节市场,借托市场稳定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安定祥和,确保各阶层人们都是社会建设的一份子,并享受到文明社会带来的福利,共同实现繁荣社会。既要多部门协调运作,又要明确政策主导地位,积极构建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 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要点
        3.1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
    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客观的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评价,目的在于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提供支撑,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合理对空间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空间利用的效率,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等,统筹考虑未来国土利用、经济布局、城镇化建设等各种因素。总之,要对资源和环境的各项基础性数据进行摸排,评估资源和环境的综合承载力,在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适宜即合适、相宜。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利用一定区域地理空间基础数据,进一步的调查与合适,采用统一方法对全域空间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土空间对预定发展用途的适宜程度,确定最适宜开发、较适宜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区域。
        3.3 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与协调性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服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代表国家意志和发展方向,从总体到细分,逐级建立多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安全、协调的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质量;其次,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必须秉承生态为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历程,针对性的制定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方案,通过强化生态、农业、城镇的协调发展,明确生态保护、保护性耕地、城镇开发的界限,科学的控制开发的速度与规模,为将来进一步的国土规划预留空间;最后,强化环境的分区管理,建立区域性生态屏障,以点到面,建设生态保护网络,防治结合,强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重点优化道路、水利等基础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科学统筹陆海规划、区域发展、城乡融合,完成基于生态文明环境的国土空间规划。
        3.4 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可操作性
        为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执行力度,需要保持规划编制人与执行人的统一,根据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其重点内容与管理办法,强调规划中的刚性要求,并给出建设性意见。同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要需要进行细分,明确具体的实施技术与措施,逐级制定各领域的专项规划,力求规划能用、管用、好用,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可操作性。

        4 结语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必须以文明生态为基础进行建设,同时需要秉承“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政策为引导,用心规划,科学评价,坚持实事求是,依托精准科学的数据分析,构建出适用我国国情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宇立,谢阳村,徐敏,路瑞,王东.构建适应新国土空间规划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05):58-64.
[2]何曦露,向驰.空间治理视域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思考[J].居舍,2020(27):103-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