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桐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市 200241
摘要:文章首先对居民社会心态、精神文化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阐述;其后,分析了上海市民心态的精神文化特点;最后,研究了上海市民心态的精神文化来源。
关键词:上海市民;社会心态;精神文化
引言: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社会心态、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形态、文化氛围、历史发展、政策体制、物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社会心态又能明显而多样地反映在人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民风习俗等多个方面。所以,透过市民的社会心态,可充分了解到相关社会文化、城市文明的整体状态,并深切感受到人与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融合联系。由此,我们有必要对上海市民心态的精神文化展开探究讨论。
一、居民社会心态、精神文化的内在逻辑
所谓“社会心态”,即人们身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对社会持有的普遍态度,或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一个城市的居民心态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城市的发展状态,甚至能体现出更广阔的社会特点、时代特征。同时,居民心态又会对居民的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进而对城市的文化建设、综合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在某种角度上,可将居民社会心态视为城市整体状态的“晴雨表”,城市文化氛围的“显示牌”,城市和谐稳定的“保护伞”。而“精神文化”,则是更加笼统、抽象的社会概念,其包含人类的所有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是产生于物质文化的更高文化,同时也是推动物质文化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见,居民社会心态与精神文化倾向于一种包容关系,即居民社会心态处在精神文化的范畴体系之中,其可折射表现出更加具体的精神文化特点,对精神文化起着丰富充实的作用。现阶段,居民社会心态是我国评价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体系的主要着力点,对上海这座国家化大都市的市民心态与精神文化进行探索研究,对上海乃至我国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助推作用[1]。
二、上海市民心态的精神文化特点
(一)上海市民社交心态的精神文化特点
在社会交际的过程当中,上海人讲究“拎得清”、“不搭界”,即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交往边界,这种边界既可以是办事中的公私分明,也可以是内在人格上的自由独立。例如,在面对困难或机遇时,绝大部分上海人倾向于独自面对、快速决断,而不是拐弯抹角地托关系、沾亲故,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所以,当某人在不当讲时讲了某话,在不该做时做了某市,不该争时争了某物,便很容易被上海人说成是“拎不清”。由此可见,上海人十分看重“分界”,与我国“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传统观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与我国当下很多城市社会中提倡“人际渗透”、崇尚“社交拓展”的文化观念相区别。此外,正是由于上海市民这种独特的社交心态,才使得其在工作、生活中具备充足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上海市民管理心态的精神文化特点
在经济管理、生活管理等方面,上海市民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精细化、严谨化心态,乐于且善于精打细算地对待生活事务。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心态,才使上海市民在其他地区居民心中形成了“小气”、“精明”、“爱算计”等刻板形象。事实上,上海市民的精细化管理心态,并非自私、盲目的,而是一种对个人权利的充分肯定与重视表现。
在社会实践中,大到商业合作,小到做客交友,上海人都会致力于做到“双赢”,通俗来讲,即自己不吃亏,也不能让对方吃亏。深入来看,这其实是深深根之于上海人精神文化体系中的处世哲学。只有时刻保持精明,将双方的利益管理把控在平衡状态,双方在合作、交际时才不会有过多的负担与顾忌,从而更好地理清边界、专注行事,而无需考虑其他冗余性的外部因素。此外,上海市民经常会将“把细”二字挂在嘴边,每当遇到某人办事妥当、行为严谨时,便会称赞其“和把细”。所谓“把细”,其实也就是注重细节管理之意[2]。
(三)上海市民消费心态的精神文化特点
对于事事提倡精打细算的上海市民而言,如何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多“实惠”,如何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利用,是必须提起重视的“大问题”。例如,在选择、购买商品时,与询问“贵不贵”的常规思路相比,上海市民更多会问“值不值”,这既充分地反映出了深深隐含在上海社会心态中的商人属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上海市民重视财务、追求务实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念。在“实惠”的基础上,上海方言中还有一个词叫“乐惠”,且通常以“小乐惠”的形式出现在上海市民口中。与“实惠”比起来,“小乐惠”一词更加耐人寻味。“小”、“乐”、“惠”,分别将上海市民的追求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透过字面,便可想象到上海市民在获得细微而现实的利益时所产生的幸福感、愉悦感。但辩证来看,在追求“小乐惠”的同时,上海市民也很容易会表现出“大志向”的欠缺。
(四)上海市民规则心态的精神文化特点
与我国其他地区居民相比,上海市民的规则心态、规矩意识通常也会更强。例如,上海人在着装打扮时,尤其强调“有腔调”,即在公共场合要穿着得体。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上海人看戏都要穿正装进入戏园,以表现出对台上演员的尊重。再如,上海社会中极少出现随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等情况,这也是上海市民规则心态的充分体现[3]。
三、上海市民心态的精神文化来源
回顾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上海市民在社交、管理、消费、规则等方面的心态特点,与其社会文化的演进变革、社会环境的错综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1846年11月到1943年8月的九十余年时间里,上海社会长期处于租界区的状态当中,且划分有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公共租界等多个区域。同时,在此期间,上海市人口的复杂程度极高,外省、外国移民人口一度达到总人口数量的80%以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当中,上海市民既将西方人提倡人格独立、重视界线划分的思想观念融入到了自身精神文化体系之中,也形成了与外来人口划清边界,尽量保持原有生活状态的行为原则。发展至今,便催生了上海市民独具特征的社交心态。再如,在由传统小渔村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过程中,上海社会发生了由“重农轻商”向“以商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在此背景下,当时的上海市民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与纲常伦理思想,先于我国其他地区实现了近代化的社会心态与精神文化发展。在此影响之下,上海市民社会心态中商人属性的部分才得以形成、延续,并对当代市民精打细算的管理观念、重视“实惠”的消费观念、注重规则的契约精神产生导向影响。
结论:
总而言之,上海市民的社会心态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独立性,其在社交关系中强调划清边界、公私分明,在生活管理中崇尚精打细算,在消费购物中重视获得“实惠”,在行为方式上体现规则意识。归因来看,这些社会心态的产生与发展,均与上海社会精神文化、环境状态的变化存在深层关联。
参考文献:
[1]卢挺,熊洁.上海都市文化和街道发展概述[J].公共艺术,2020(04):57-64.
[2]杜志亮. 城市居民社会心态的测评与培育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3]赵云亭.上海市民社会心态调查[J].科学发展,2017(09):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