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隧道软弱地层及溶洞的处理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8期   作者:彭南飞
[导读] 隧底岩溶、地层软弱不均,采用钻孔灌注砂浆填充,注浆加固方式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彭南飞
        中铁一局集团厦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  364001
        摘要:隧底岩溶、地层软弱不均,采用钻孔灌注砂浆填充,注浆加固方式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关键词:隧道;隧底软弱地层;取芯钻孔;溶洞;地基加固
一、工程概况
        1、基本情况
        洋美隧道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隧道全长325m。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GK0+220、GK0+545,隧线分界里程分别为:GK0+214、GK0+551,为设计时速80㎞/h的单线铁路隧道(满足大机养护普通货物运输)。纵坡“人”字坡,变坡点里程为GK0+491,隧道最大埋深约35m。
        隧道表层为Qel+dl碎石土,杂色,稍密;Qel+dl碎石土含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含碎石25~30%;下伏围岩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浅灰色,强~弱风化,岩质坚硬。局部地段岩溶发育,有小型溶洞。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较发育。
    2、GK0+421~GK0+545段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该段开挖揭示为含砾粉质黏土,褐黄色,硬塑,局部地段隧底出露弱风化灰岩,隧底软弱不均、软硬不均,为V级围岩。
        3、GK0+421~GK0+545段设计情况
        GK0+460~GK0+545采用Vc型衬砌,初期支护采用25cm厚C25网喷混凝土(内嵌全环I16钢架、0.6m/榀),二次衬砌为45cm厚C35钢筋混凝土(环向主筋为Φ20间距200mm,纵向为φ10间距250mm);GK0+421~GK0+460采用Vb型衬砌,初期支护采用23cm厚C25网喷混凝土(内嵌全环I16钢架、0.8m/榀),二次衬砌为40cm厚C35钢筋混凝土(环向主筋为Φ18间距200mm,纵向为φ10间距250mm);
二、地质情况
        2.1隧底岩溶发育情况
 (1)GK0+220~GK0+290段隧底发育3处填充型溶洞。
(2)GK0+295~GK0+310段隧底以下10m范围发育两个串珠状半填充型溶洞,横向发育至隧道右侧边墙外。
(3)GK0+318.5~GK0+326.5段隧底以下10m范围发育一高约3m半填充型溶洞,横向发育至隧道右侧边墙外。
(4)GK0+468~GK0+480段仰拱填充顶面以下约6.5m发育一半充填型溶洞,充填物为垮塌的灰岩块石、含砾粉质黏土,纵向长约15m,深度约10m、横向发育至隧道右边墙外。
(5)GK0+474~GK0+482.5段仰拱填充顶面以下约6.5m发育一半充填型溶洞,充填物为垮塌的灰岩块石、含砾粉质黏土,纵向长约15m,深度约10m、横向发育至隧道右边墙外。
(6)GK0+495~GK0+513段隧底以下5m处发育两个串珠状半填充型溶洞,横向发育宽度约3~5m。
        2.2隧底软弱地层情况
        GK0+421~GK0+468段隧底以下约15m为含砾粉质黏土,基地软弱不均,局部受施工扰动软化严重。
三、衬砌安全等级评定
           1、GK0+446处取芯、裂缝深度为290mm;隧底以下约15m为含砾粉质黏土,基地软弱不均,局部受施工扰动软化严重。衬砌安全等级评定A1(严重)。
        2、GK0+468~GK0+480仰拱填充顶面以下约6.5m发育一半充填型溶洞,纵向长约15m,深度约10m、横向发育至隧道右边墙外;隧底以下为含砾粉质黏土,弱风化栖霞组灰岩,基底软弱不均受施工扰动,含砾粉质黏土软化严重。衬砌安全等级评定AA(极严重)
        3、GK0+495~GK0+513隧底发育两个串珠状溶洞,横向发育宽约3~5m,距仰拱最近的为一全充填型溶洞、充填含砾粉质黏土,发育至隧底以下约2m处;隧底下3.5m处发育一处高约1m的空溶洞。衬砌安全等级评定A1(严重)。
四、施工方案
        4.1施工探测
        隧底探测采用SIR3000型地质雷达,配置主频100MHz的天线,配合取芯钻孔对洋美隧道GK0+474~GK0+482.5段隧底溶洞进行探测,探测明确本段溶洞横向发育情况;
        4.2隧底溶洞处理
        1、GK0+468~+480段隧底以下半充填型溶洞处理
   GK0+468~+480段隧底溶洞发育至隧道边墙外,经探孔揭露充填物以松散灰岩块石和粉质粘土为主,溶洞稳定性较差,人员无法进入溶洞内进行探测边界,对溶洞压注M10水泥砂浆进行回填试验,压入量控制在500立方之内,溶洞回填后,采用φ42mm(壁厚3.5mm)钢花管注浆加固溶洞充填物,注浆加固至溶洞底部;其余地段隧底溶洞首先采用M10水泥砂浆回填密实,后采用钢花管注浆加固至溶洞底部。非溶洞部位加固至隧底以下5m。


        4.3隧底软弱层处理
        GK0+421~GK0+468段隧底以下15m为含砾粉质黏土,基地软弱不均,局部受施工扰动软化严重,隧底以下5m范围采用φ42mm(壁厚3.5mm)钢花管注浆加固,孔底间距1.5m.
        4.4施工主要工序
        隧底溶洞M10砂浆填充处理→溶洞、隧底注浆加固→裂缝贴嘴环氧树脂嵌补及锚杆加固→裂缝密集地段混凝土凿除、C35微膨胀混凝土嵌施工→清理道床、水沟及盲沟。
        4.4.1隧底溶洞M10砂浆填充施工
        1、GK0+468~+480段隧底溶洞施工工艺
        GK0+468~+480段隧底溶洞利用GK0+475处已有取芯探孔(直径约100cm)下注浆管采用小型输送泵进行泵送M10砂浆灌注。砂浆灌注至仰拱底部后停止施工,待M10砂浆终凝后仰拱底部至仰拱填充顶面灌注C35混凝土振捣密实。
2、GK0+495~GK0+513段隧底溶洞施工工艺
        GK0+495~GK0+513段隧底溶洞采用地质钻机分别GK0+498、GK0+504、GK0+510容腔横向发育中部钻设φ95探孔钻设至容腔底部,GK0+504处探孔安装φ89钢管壁厚5mm至孔底,孔口与压浆管连接,并进行压水实验,保证管路畅通后,泵送M10砂浆至容腔内,通过GK0+498、GK0+510两个观察孔观察压浆情况,当两个观察孔砂浆均灌注至仰拱顶面后,停止灌注M10砂浆,待砂浆终凝后采用C35混凝土对探孔进行封堵,并振捣密实。
   4.4.2溶洞、隧底注浆加固施工
        1、注浆材料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单液浆,配比为水灰比0.6:1~0.8:1,水泥标号为42.5号。
        2、注浆范围:GK0+421~GK0+468、GK0+495~GK0+513段溶洞部位加固至溶洞底部,非溶洞部位加固至隧底5m。
        3、注浆孔位布置
        孔口间距环向45cm、纵向150cm,孔底间距150cm,梅花型布置,钻孔直径为φ50mm,注浆管采用直径φ42mm(壁厚3.5mm)的无缝钢管加工。
         4、施工工艺
        隧底注浆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施工工艺,分段距离0.5m,施工中可根据地质条件进行调整;注浆顺序按发散—约束型注浆原则进行,由外向内、先两侧、在中间的方式间隔跳孔一次成孔注浆,以利控制注浆量,达到可控注浆。
        注浆压力控制在0.5~1.5MPa,注浆扩散半径1.2m,注浆速度控制在5~110L/min,围岩空隙率取5~15%,注浆充填系数不小于85%。
        5、注浆结束标准
        a注浆压力逐步升高,当达到设计终压并继续注浆10min以上;
        b注浆结束时的进浆量在5L/min;
        b如单孔(或每段)压力达不到设计终压,但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
        6、注浆效果检查
      注浆加固效果评定方法采用分析法、检查孔取芯法,各种方法进行相互印证、综合分析,确保注浆效果。
      a 对注浆过程中的P-Q-T曲线进行分析,要求达到设计终压,注浆速度小于5L/min,并且P-T曲线呈上升趋势,Q-T曲线呈曲线呈下降趋势;
      b施工总注浆量反算处浆液填充系数达到85%以上;
      c抽样取芯钻探检验注浆质量,检查孔根据现场情况随机抽取,且必须重新成孔,不可利用既有注浆孔,每5m布置一个检查孔,检查孔直径φ110mm。检查孔应无流泥、成孔好、无坍孔现场,取芯率80%以上;岩体RQD指标达到80;观察浆液填充情况反算出浆液充填率不小于85%,满足上述条件则认为达到注浆效果,注浆达到注浆效果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注浆检查孔在注浆效果检查完成后及时采用M10水泥砂浆进行全孔封堵。
7、注浆效果评定
    注浆加固效果评定方法采用分析法、检查孔取芯法,确保注浆效果。
    施工总注浆量反算出浆液填充系数达到85%以上;
    对注浆过程中的P-Q-T曲线进行分析,设计终压达到1.5MPa,注浆速度小于5L/min,并且P-T曲线呈上升趋势,Q-T曲线呈曲线呈下降趋势;
        抽样取芯钻探检验注浆质量,检查孔根据现场情况随机抽取,每5m布置一个检查孔,检查孔直径φ110mm。检查孔无流泥、成孔好、无坍孔,取芯率80%以上;岩体RQD指标达到80;
        参考文献:
        (1)《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