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8期   作者:蔡继民
[导读] 高效的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已经逐步开始应用节水措施。
        蔡继民
        梁山县赵堌堆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梁山272626
        摘要:高效的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已经逐步开始应用节水措施。节水措施的应用大大缓解了农田灌溉区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资源浪费。因此,研究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节水措施;水利工程;工程灌溉;
        1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基本概述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当地的水文特征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灌溉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灌溉的效果,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益。我国当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由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压力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动能,把水资源以喷洒的方式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相比于传统的灌溉模式,喷灌的灌溉效果灌溉,能够使农作物整体都接收到水资源的效果,还能减少农民的劳动力,且操作难度和设备成本较低,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滴灌技术是对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的方式,滴灌技术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灌溉周期较短,需要的水资源总量较低,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属于地面灌溉类型,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系统的一种水利工程形式,在使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时,使用较低的压力通过管道系统,把水资源输送到田间实现农田灌溉。
        2 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因素
        2.1 水利工程设计不合理
        农户要想在灌溉耕地时合理、有效地使用节水措施,应当先解决灌溉需求,再根据农田所在地的土壤情况实施科学规划。但就现阶段的节水措施而言,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充分推广,传统的灌溉工程及落后的灌溉模式,不仅起不到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2.2 忽视水利工程的后期管理
        在水利工程使用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是常见现象,造成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的浪费,没有实现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管护资金的缺乏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设备长时间没有得到保养或维修,影响工程的长效运行。
        2.3 灌溉系统过于老化
        由于渠道灌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的低廉,因而农民对于渠道的维护意识不强,部分灌区的水利灌溉工程已经长年失修,老化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在用水方面存在较高的漏损率,而且监测设施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即使是正常使用的渠道灌溉设施,由于其年代久远,在用水效率、节水保障等方面缺乏必备的硬件设施,导致农业灌溉过程中十分粗放,造成大量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使得原本就十分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2.4 耕种方式落后
        农民种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劳动收入,应用节水技术可以提高灌溉效率,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使农民增收。由于农户在农业种植活动中没有掌握或了解新型节水技术的优点和作用,依旧使用传统的生产效率低下的耕种技术,落后的耕作方式使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型节水技术在水利工程上的推广。因此,针对这种落后的耕种方式与大量的粮食需求间的差异现象,农业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帮助农户增加劳动收入。
        3 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的实践策略
        3.1 统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农户在面对抗旱、保产、提高农作物质量的耕作问题时,水利工程设计只是增加水井的数量和深度,并通过余下的水资源增加灌溉面积,这样的工程设计与最初的资源型节水原则并不匹配,没有将水利工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与农户的劳动报酬以及农业生产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水利工程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农业节水技术,并最终设计出高效的资源型水利工程。

结合高效节水工程,完善田间工程配套,改变落后的灌溉方式,充分发挥已建骨干工程的效益,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耗,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3.2 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力度
        建设资源型水利工程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只有将节水工程纳入到政府考察项目中才有可能继续跟进投资。为了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要不断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力度,确保农业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效益。要加大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与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3.3 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
        农业节水灌溉设施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与推广,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旦设计不科学、方案不合理,将会导致农户当年甚至多年的欠收,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因此,政府必须要将节水灌溉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着力提高设计主体的专业化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来选择和管理设计单位,聘请资质优、能力强的单位负责节水设施的方案设计,在保障农户用水质效和用水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节水灌溉尤其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为农户提供“性价比”最高的节水措施,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节水而无视农业生产的客观现状,否则即使政府贴钱投入了高新节水设备,农户也会出于实用性或经济性的考虑而弃用。
        3.4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果
        农业水利节水技术,不仅要体现在灌溉技术本身的改进,还应该对农业种植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例如,我县近年来探索“牛羊鸡菜果菌薯药”综合特色产业模式,在沿山沿沙等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重点发展马铃薯、啤酒大麦、水果胡萝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使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取得更好的性价比;而在走廊平原地区,则是着力发展大棚果蔬种植配套动物养殖产业,使渠道灌溉的水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从而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地利用好水资源,从而实现综合节水的发展目标。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综合利用,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等目的,节水增效,发挥整体的节水增产效益。
        3.5采用信息化管理
        为实现灌溉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采用高标准的自动化量测设备,及时准确掌握水情,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和计算机处理,实现科学配水,减少弃水。对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实施适时、适量的精细化灌溉。
        3.6采用先进的节水管理措施
        逐步推行租赁、拍卖、股份制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先进的管理机制,逐步实行并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配水到户”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水价改革,对节约用水者实行实行奖补,激发用水者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集约节约利用,实现水利工程的长效良性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节水是绿色发展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生产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要深刻认识到节水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断更新和改进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着力推进农业用水由粗放式向节约式转变,在确保农业生产不减产的同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国家节水行动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更加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晓丛, 赵金山.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J]. 农业与技术 ,2019(24):158-160.
        [2] 许王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J].文摘版 : 工程技术 ,2018(1):122-125.
        [3] 范立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J].农家参谋 ,2018(22):0032.
        [4] 刘胜伟.关于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探讨[J].水能经济,2018,(04):117-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