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军
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磐石市 132311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长期粗放式开采,部分矿区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和恢复地质环境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全面了解矿山地质灾害形式原因和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原则,并提出了防治和保护措施,以期全面提升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我国矿山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
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都比较大,但是过去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导致地质环境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地质环境主要是指自地表面下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在这整个变化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情况,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现阶段,如果无法从源头出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前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防灾形势严峻,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尽可能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1矿山常见地质灾害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特征、性质,常见矿山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稳定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地面变形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冒顶片帮、突水等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等。地质灾害同属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成因上具备地质营力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诱发的双重性,但矿山地灾无论在致因还是在预测预报、监测预警和防治中,人的因素不可忽视。有数据表明,直接人类活动因素的泥石流灾害中多为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形成。按我国常见地灾发生情况推导,滑坡、崩塌数量会更多。
1.1露天矿山边坡地质灾害
露天矿山边坡存在暴露岩层多、地质条件差异和变化大、上下部边坡稳定性要求不同、形态受采矿工程制约、受爆破震动开挖加载等人为因素影响、暴露坡体短期内缺少维护以及深凹开采、露采地采变更扰动等特点。其边坡稳定性受地形、岩性、构造、边坡形态、气候、地下水等影响。常见地灾有岩土体滑坡、块体崩塌、松散岩土滑塌、泥石流、滚石等。饰面石材、石膏矿、盐矿等矿种和采用水力、水溶、堆浸等特殊开采方式的矿山,其灾害类型、发生概率和危害强度不同于一般露采矿山。
1.2地下矿山空区地质灾害
地下采空区具有隐蔽性、井巷系统复杂、易诱发重特大事故、周边历史遗留采空区可能未妥善处理、空间有限救援难度大易致群死群伤、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小型以下矿山采空区管理不到位、会对地表产生间接影响等特点。其安全性受采空区监测治理、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开采条件、地压、老窿水、支护工程、地表安全防护距离、企业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影响。地灾发育规律受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特征等因素控制。采场作业面及附近存在各种变形仍在继续发展的采空区,围岩应力尚未完成重新分布、地下水平衡状态被打破等原因可诱发采空塌陷、地面开裂、不均匀沉降、透水突泥、岩爆等。采空区垮落或顶板变形发展到地表时易诱发地面塌陷、山体崩塌、山体或边坡滑坡等。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的原则
2.1合理规划原则
在矿山地质保护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工业废水、地下水干涸、矿产废石等一些问题,必须统筹规划,合理保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规划安排工作,使矿山地质保护工作与矿山生产发展相适应。要强化地质环保管理水平,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2安全施工原则
在矿山资源开采及生产中,必须坚持抓生产的同时抓好安全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安全开采。在矿山地质保护建设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组建安全管理团队,做好安全施工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风险规避措施,全面落实安全防护工作。
2.3防治结合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将如何防止产生地质环境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事先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防止在矿山资源开采、生产等活动中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避免出现生态环境失衡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措施
3.1完善矿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力度,成立应急指挥专家库,组建专业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制定长短期应急安置计划,建设应急避险场地。此外,还要注重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临灾调配机制,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3.2完善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手段
(1)大力推广与应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高新技术,配备数量充足、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有效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合理运用3S等现代化技术,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体系和灾害监控平台,全面采集、分析、整理、处理矿山地质灾害信息,及时反馈,做出预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2)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力度和预报强度。地质灾害无法提前预知,突发性强,且危害严重。特别是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应重点防治,将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加大监测和预报强度,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3)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力度。加快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建设速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地质环境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监测硬件设施环境。
3.3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建设绿色矿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发展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十九大报告15次提及“绿色”,对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都有论述,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是大势所趋。发展绿色矿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任务,是矿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建设绿色矿山是我国新时代矿业整体转型提升,实现低碳、循环、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矿山内涵丰富,且拓展外延空间大,包含依法办矿等9方面。以绿色矿山的视角和标准去高位推动矿山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能更有效地促进矿山污染破坏前期预防、开采过程科学有序和闭矿生态恢复,将对矿区及周围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
结束语
矿山资源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背后,却必须面对环境被破坏的尴尬局面,如何实现生产与环保并重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为避免造成更大的地质灾害,必须重视地质环境保护,提高保护力度,推进矿山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30+132.
[2]李颖玲.探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21):171+173.
[3]郝晓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7(6):111-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