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7期   作者:李玉红
[导读] 小学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是学生今后深造的基础。
        李玉红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鹤北学校  
        摘要:小学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是学生今后深造的基础。在众多的课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尤为关键,该课程是保障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学校进行相关调整及对课程形式的改革等方式均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上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前言:通过这门课,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我国目前小学的教学中,课堂形式过于死板,课程设置不够重视等问题最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小学德育与法治课堂教学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1.1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小学是人文教育的起点。通过小学教育,可以促进人格和人格的发展,为未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近年来小学道德规范的修订情况来看,这一过程的引导效果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在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的硬件设备还不完善。教师不了解政治课程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小学道德课和法律课不能顺利进行,无法达到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的目标,也无法为今后的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堂形式过于死板
        严格的课堂教学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难度。在课程改革方案出台、新课堂的兴起和教师指导方式的转变之后,专题研究的实施加速了旧时代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模式。这种新形式和新方法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将继续得到改善。通过学生之间的知识文化交流,教师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科研,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1.3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认识不足
        学业成绩只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素养的一种量化形式,是外部世界对学生个体素质的评判标准,这一标准不能全面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水平,是外在倾向型指标。并且明显倾向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素养的学生是内驱力充沛,是自发主动提升自身目标的学生。这个方面表现出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目的比较片面。认识偏差的产生,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从成绩的角度出发,而真正缺乏的正是道德与法治素养,而不是考试成绩,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端。
2.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的建议
2.1学校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学校自身建设是实施良好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平稳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层面上,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变革,敢于舍弃旧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及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来说,也应该先接受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首先给予认可,假如不能完全接受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进行数据库教学,要做好学生的督促工作,要保证学生能按照活动的步骤进行,否则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延误学习效果。而反馈机制则是促进师生交流与交流的重要策略,实现反馈机制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师生评价体系。由以往的注重成绩评价,向注重课堂表现,注重过程评价转变,能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主动性、综合性、灵活性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好、更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次,学生应多次对教师进行评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综合平衡学习的方式、方法、进度等。
2.2采取灵活的课程形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要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展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开展活动,合理的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它需要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光有教师的力量还不够。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的课余资源,通过演讲、辩论、朗读、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贴近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闻、报道、书刊,甚至适合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电视节目,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最终都能落足于课程知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基础之上,构建新型的学习机制,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学习“学会拒绝”这门课,教师应该避免冗长的讲解,积极地进行创新,采用更有趣、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先导卡片可以在课前发给学生,上面写着:“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诱惑?”“以上哪些诱惑是不好的?”等等,这些都是先导卡片,引导学生先思考和预习。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举例与图片、录像相结合,营造不好的诱惑性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讨论是否应该拒绝以及如何拒绝等问题。鉴于此要提高教师的总结反思能力,端正教学态度;交流和反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要集中教师的力量去攻克,善于交流,博采众长,最终达到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2.3 提升课程地位
        重视程度在某些方面能够决定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倘若不给予一门课程足够的关注度,不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这门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必然不好。政治类课程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被学校、教师、学生放在一个关键的地位,就造成了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同样不能被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只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在意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及表现,使得该门课程的教授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为了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准,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去改善这一现状。学校需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成绩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一般,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我们应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职能,促进道德水准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校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引导师生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道德和法律规则,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领导作用,教师必须从“教师”转变为“学习引路者”,“探索者”,“创新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小学生,首先要纠正学习道德规范的态度,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最后要纠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任何学科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并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路线,而且要注意课程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在所有班级中,小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应注意不断提高。为了提升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为其制定特殊的学习路线,更有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结语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课程的教学重点很容易偏离,并且使小学生缺乏道德教育。这是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根据国民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改变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定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初探[J].神州,2017(28):175-175.
[2]何玲.浅谈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8(9):218-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