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丰碑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7期   作者:马涛
[导读]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很有名的革命公墓,那就是谢子长陵园
        马涛
        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很有名的革命公墓,那就是谢子长陵园,园内正中是谢子长将军的大理石雕像,里面还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上面刻有子长县300多名烈士的英名。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深入了解你就会明白,因为在这里他们的引路人,他们拥戴的领袖,陕北人民的骄傲——谢子长将军。
        谢子长,1897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中学毕业后,他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毅然回乡创办教育,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创办民团,练兵习武,竭尽全力,“除恶霸,振衰弱”打击地方是恶势力,为民伸张正义,被人民群众拥称为“谢青天。1927年他与唐澎、李向九、刘善本等人按照党的指示,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在西北高原上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起义失败,他毫不气馁,接着又南下参与领导了渭华暴动。两次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它为创建西北工农红军和根据地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作风。他与刘志丹、阎红彦等一起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曾两次蒙受冤屈,被错误的撤销游击队总指挥的职务,但他毫不灰心,继续从事兵运工作,组织游击队抗敌斗争,甚至奔赴抗日前线冲锋陷阵,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胸怀坦荡、无私无畏高尚品质。
        他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在陕北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河口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他胸部中弹,鲜血浸透了他的夹袄,他怕影响战士情绪,咬着牙忍着疼,用衣襟掩住伤口,在大雨中继续指挥战斗。此时,正是陕北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形势最为严峻之时,部队经常转移,加之缺医少药,他的伤情不断恶化,同志们十分着急,再三劝他尽快离开部队养伤,但他坚决不肯,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他说:“要革命就不要怕牺牲,打仗总是有伤亡,我这点伤不要紧。”他强忍伤痛,骑在马上指挥战斗,后来身体虚弱得连马也骑不成,他就坐在担架上坚持工作,直到身体实在难以支持,他才不得不离开部队到灯盏湾养伤,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说话都很困难了,但他仍关心着红军和游击队的活动和各种消息。快过年了,他亲切的嘱咐身边工作人员:“让同志们吃好些,可以做八碗叫大家吃嘛!”同志们来看他,他总要把自己想到的工作一一交待,他时刻关心着西北革命的发展,不断考虑着如何壮大红军武装,壮大革命根据地。他感觉到伤情已无好转的希望,流着眼泪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1935年2月21日,处在弥留之际的谢子长,在昏迷中呼喊着战友的名字和指挥部队的口令离开了人世,时年38岁。
        一个善事通事的陕北农民的儿子,用他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光辉灿烂的人生乐章,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毛泽东曾亲笔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自为他撰写碑文。为了纪念他,党中央决定改他的家乡安定县为子长县,并修建了子长烈士墓。
        今天,他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历史不会忘记,党不会忘记,西北人民不会忘记,他用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塑造的高大形象,将会成为西北人民心目中永远的丰碑。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