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加敏
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 318010
【摘要】在核心教育素养观下,初中历史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颇多,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应当正视教学质量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联系和存在达到问题,只有加强对问题的透析,才能对症下药的进行解决。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一、借认知冲突培育“时空观念”素养
核心素养观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开展中应当积极的将传统观念进行转换,树立好核心素养价值观所提倡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自己,这也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是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状态,但教师要做到的事,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身心综合发展。以《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这一课为例,教师要充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让学生对学习主动的产生兴趣,从预习部分开始,就要让学生提前在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然后对知识点产生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就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更加有好处。
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之前的大脑并非是一片空白的,而是具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思考,前提就是要做好课前的自主预习工作。但学生所具有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也不一定是完全清晰的,他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往往存在有遗漏和不足。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所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创设具有矛盾性的情节和环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认知冲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培育学生“记得住”的时空观念素养。一方面是较以往教学来讲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导权,另一方面也是教学教学观念转变的一个表现,有利于新型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进。
二、就图文结合构建“理得顺”的联系观
图片和文字互为解释,两者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图片缺少了文字的依托,便是一份难懂的天书,而没有图片依托的文字更是好比苍白无力又乏味的说教。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字和图片的教学作用,更好的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历史与社会》在编写时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七年级的教材就配备了456幅图片,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图文之间的配合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完全可以就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同学们逐步建立起”理得顺“的联系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学习思维。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核心素颜观的培养在难度的执行下非常大,因此,在这一社会事实的基础上,初中历史的教学应该从教学方式上就开始做突破,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也要注重完善自身,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非常大。在这样子创新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可以配合开展小组学习的合作模式,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能够真正的对学科问题产生真正的问题思考和探究,从而挖掘出教材中更多的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会发现学生对待学习的学习兴趣会大大的增强。如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互换结果会怎样”这一问题中,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资料,然后罗列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这两者主体中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和本质,然后在课堂上再和教师达成沟通,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脑海里的武器,这对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升也是十分有作用的。
三、用社会调查培养“用得上”的社会参与素养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度把握和理解,从而对知识真正的产生共鸣和理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理念,并引导其积极地实践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明白将生活知识用于生活之中,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既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好地培育了社会参与的素养,帮助学生现学现用,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社会和历史这一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联系性和社会性更加的广泛。针对这一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的局限于书本上的冷冰冰的理论知识,除了上述提到的图文结合法之外,也可以结合自身多彩的人文经验,对学生进行讲述,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充分结合。配合此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遵循“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要更多的从实践中检验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把握,重视教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凭借实践活动,学生的的情感感知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被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反过来看,从实践又可以逐步检验方法论的正确性,教师从多种的实践结果中可以逐步改善教学的方法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让核心素养教育观能够充分的得到体现和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教育素养观下,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需要我们当代教育者不断去探究的。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尽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当代教师团推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我,不断的从日常教学中提炼出方法和结论,自觉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就一定能朝着推进教书育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持续迈进。以本文为例,共列举了三点可供参考的教育策略:认知冲突、图文结合及社会调查等都是教师学者们在教学实践中可做尝试的教学手段,私以为能为各学者提供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探究——《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育参考,2017,10(02):195-196,198-199
[2]吕伟新,史科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J].学国。2017,10(22):88-89,90-91
[3]马智炉,王慧翠.浅谈对初中历史与教材使用方法的认识[J].新课程(中学)2016,30(02):105-10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