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平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课程
        张平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竹条实验中学 441035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课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本文就“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策略”谈谈自身的一些粗浅看法,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道德素养
        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亟待建立,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既符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也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开展德育渗透,本文就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希望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拥有高尚的品质,为日后学习及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教育渗透现状
        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孔子,后天的引导与培养至关重要。然而,据相关了解得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成效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自然也就不能把德育充分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形式化较大,实效性不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尽快完善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建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动力。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宣传深化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与灵魂,每个青少年都应具备良好的爱国情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积极挖掘相应素材,循序渐进的向学生渗透此方面精神,让每个学生对中华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后迈入社会后,在面对一些外在资本或者势力下才不会被轻易的蒙蔽双眼,保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做事情。因此,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宣传深化爱国主义势在必行。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建设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学会全面看待国家建设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在课前对我国近些年做出的巨大贡献与发展现状进行搜集,或者也可以将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看各个国家间的发展趋势是怎么的,最终形成自身较为客观的感受。如有的学生搜集到7000米级海试试航、天宫二号、国产大飞机C919、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等信息,为祖国成就感到十分自豪,对今后发展也充满了信心。通过让学生自行进行搜索与探究,学生对我国建设发展有了深刻的认同感,为自身出生在一个这样的国家骄傲,促使学生为自身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学习。
        (二)强化学生法治精神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非常重要,其不仅是每个公民要具备的基本法律素养,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下对青少年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为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法治精神,他们在面对一些事情时易冲动、暴躁,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令自己、他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继而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加强此方面重视程度,积极立足文本向学生渗透此方面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帮助学生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名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了一则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自己对这则案例有什么感想等。通过引领学生展开沟通交流,每个学生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随后,我再针对学生未成年这一特性进行着重强调,使他们不要产生一种觉得自己未成年就可以无法无天的错误观点,真正强化学生的法治精神,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对自己所在民族或国家文化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对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一种责任感。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向学生渗透此方面的内容,不仅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良好发展的自信心。故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加强此方面重视程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并在备课环节中积极思考与整理,如怎样将这部分内容自然地展示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做文化的传承者。
        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中,我会在课堂中穿插一些近年来国家建设者人物与事迹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国家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有一个更为正确认识的同时让学生对其产生崇拜之情,养成文化自信。如向学生介绍“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李万君凭借着对焊接技术的求索和钻研,填补了国内多项高速动车组、铁路客车、城市轨道客车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的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因此,在日后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关注到对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挖掘,于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全面推动教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的需要。本文就立足自身教学实际,从以上几方面展开的具体阐述,期望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日后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素材和资源,有效地组织与构建课堂,让学生从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强.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J].教书育人,2020(26):74-75.
        [2]马琳琳.引入国学经典  提升德育实效——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0(36):218.
        [3]胡倩茜.关于法治基础教育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家长,2020(21):34+36.
        [4]卢春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