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霞
(河南省项城市教体局教研室 河南·项城 4662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根基,其蕴含的优秀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小学生德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教学应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功能,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维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断进入中小学生的视野中,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在德育过程中增强青少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小学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塑造他们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契机。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应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以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内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可以反映特定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特征并对其施加反作用。微观的文化则偏指的是特定民族、地域、群体内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包括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这种生活方式存在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准则等载体形式中。无论是宏观的文化还是微观的文化,都是通过后代人模仿先辈的生活方式而得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部分。[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来自于几千年先辈智慧的积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形成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让小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增强他们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修养。
(二)小学德育的内涵
狭义上的“德育”即为“育德”,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广义上的“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法制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德育教育的整体内容,是对狭义“德育”内涵的丰富和外延。广义上的德育强调的是全面的德育价值取向、系统的德育建构和社会化的德育内容规划,旨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2017 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号)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道德影响活动”,德育的主要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线。中小学德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开展教育。”[2] 基于此,小学德育就是在开展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道德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发挥德育课程育人的主体功能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小学德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并将课程育人置于学校德育的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全课育人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融入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小学德育工作者应发挥好德育课程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充分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成长的规律,注意不同时期的课程性质和目标上的特点,深入学习和利用国家统一组织编写的德育教材,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和教材修订的精神和要求,充分把握各部分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契合点。[3]同时,在小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根据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鼓励和激励学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各种学科课程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和价值观,结合学科课程育人的综合特点,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德育一体化机制的构建。
(二)从校园文化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是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和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发挥着环境隐性课程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德育隐性课堂的载体,对学生道德的形成起引导作用,对学生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应立足根据地域特征及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整体规划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结合学校的环境构建设置具有传统特色的楼阁特色,作为宣传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精髓的载体,并充分发掘这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修建名人纪念馆等方式,让整个学校环境充满人文气息。也可以在校园宣传栏或教室共同设计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装饰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弘扬学校价值观和理念,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选择真实的实用性较强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举办与名人相关的专题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选择切实可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将它转化为有意识的行动。并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
(三)在社会实践生活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达到知识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可以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心理感悟,并把道德价值观从内化升华到外化,进而实现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行为具体行动的转化。基于此,小学要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挖掘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并精心策划和组织具有德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现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观、文化遗址、纪念馆等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综上,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可以反映我国文明发展的程度,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是新时期青少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关键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小学德育教学,不仅对发展祖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符合小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5.
[3]侯静.植传统文化之根,塑现代德育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现代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