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学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郭天真
[导读] 新课改倡导改变以往将学生看作为被灌输者的教育思维
        郭天真
        威海市羊亭学校  
        摘要:新课改倡导改变以往将学生看作为被灌输者的教育思维,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而言,可以积极将导学案教学模式渗透其中,以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结合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经验,谈论其实现策略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导学案
        导学案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先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反馈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导学案反馈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作为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想发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效能,就需要有效的将导学案模式渗透进去。
一、设定科学的导学案目标,引导探究进入到更加深度的状态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实际导学案的目标往往会呈现本次课堂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阐述这些目标的时候需要有清晰的目标,设计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性,坚持循序渐进,由此慢慢进入到更加深度的学习状态。以“圆的对称性”学习为例,教师设定的导学案的目标为:1)通过阅读可以回答什么是圆,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弦,什么是圆弧,什么是劣弧,什么是优弧?能够在给出的图示中找出上述的概念,并且使用几何符号语言呈现出来;2)在阅读对应素材的基础上,能够指出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且如何确定点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3)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准确决定什么样的两个圆,是等圆,什么样的两条弧,是等弧?4)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于圆的对称性进行概述,知道什么是对称轴,什么是对策中心。很明显,在实际导学案目标设定的时候,不能太模糊,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到模拟两可的自主学习状态,因为不知道要达到的目的,也就不能进入到理想的自主学习格局。导学案的目标设定层次是比较多样化的,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够慢慢进入到深度的学习格局,这对于提升实际教育教学质量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二、巧妙设计导学案,确保教育教学有充分提前量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预习阶段中的运用,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初中生迅速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有着一定的提前量,这样的提前量将引导实际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在导学案的优化设计中,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会有着良好的前奏。比如在“合并同类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导学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复习旧知识,实现知识储备。

要求学生回忆什么是代数式?什么是整式?什么是单项式?什么是多项式?并且列举出各种例子,要求学生对于这些进行识别和判定;2)引入情境,实现数学问题的提出。设定某学校的校园平面规划图,要求学生算出学校的总体面积是多少,并且思考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进行表示?在此基础上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关联在哪里?3)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自主学习课文的知识,对于同类型的定义进行界定,并且进入大量的练习中去,辨别对应的同类项,在此基础上归结同类型的满足条件有几个?在此基础上归结合并同类型的定义和法则是什么?接着进入到练习的状态。4)知识探究,解决问题。回到之前设定的学校占地面积的问题中去,思考不同方法的相同之处,然后去思考对应的道理是什么?5)进行预习检测,进入到更加全面的检验状态,设定同类项识别,合并同类项等题目,检查实际的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将实际检测结果作为后续持续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三、使用导学案模式,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贯穿到实际初中数学课堂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实现与小组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由此确保小组可以围绕着特定的导学案任务来进行自主探究,继而使得彼此的交互朝着更加频繁的方向发展,据此营造更加理想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如在鲁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就设定了小组合作类型的导学案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的设定对应的知识探究格局,思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联,找到彼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各个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对应的猜想,然后选择各种方式来验证,在大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对应的规律,然后将其总结出来,这样就可以对于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有着深刻的认知,由此确保实际的合作学习成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模式。作为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设计合理的任务情境,确保学生小组可以积极主动参与进去,当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与其设定更加理想的小组,确保实际的交互学习能够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由此确保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效益得到全面的发挥。
四、结语
        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其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中的效能,也可以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是符合当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诉求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正确看待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价值,然后将其渗透到日常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曹东霞,侯万胜. 初中数学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雏议[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04):32-34.
[2]张珍珍,高文丰.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况研究——基于界首市某初级中学教学模式改革[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4):84-90.
[3]范丽娟. 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制与使用[J]. 才智,2013(13):64.
[4]袁碧. 探讨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J]. 才智,2013(21):99.
[5]李海军.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赤子(上中旬),2015(10):2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