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目光 ——论《隐形人》中的男性霸权的隐喻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7期   作者:郑婉瑶
[导读] 环球影业于2020年出品的《隐形人》是近年难得的在理性探究“窥视”主题的影视作品,
        郑婉瑶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要:环球影业于2020年出品的《隐形人》是近年难得的在理性探究“窥视”主题的影视作品,也是雷·沃纳尔继《升级》之后又一悬念佳作。本文将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劳拉.穆尔维关于窥视欲的理论,理性地对“窥视”进行深入的解读,揭示窥视与人的欲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还是一方的影响导致另一方产生的关系,从而更深一层次的分析《隐形人》这部作品。本文从影片的架构和情节入手,并与相同题材的影片进行对比,揭示影视文本对男性霸权的“声讨”和对女性独立的追求。
        关键词:《隐形人》;窥视文化;欲望
        一、隐形与窥视:无处不在的男性霸权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看,人的性本能夸大为人的一切生命行为的原动力。而文艺创作的原始动力又是来源于人本能的性的欲求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当人的性本能无法得到满足时,人便寻求其他途径来释放自己的能量,梦和艺术就是这种人类下意识释放能量的产物。在影视作品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主角通过偷窥他人隐私这一行为从而获得巨大的“性快感”和心理满足的元素。这一行为本身不合乎社会伦理道德,但在影视作品中,主角的偷窥行为得到了合理化。希区柯克虽不是第一个在电影作品中引入偷窥视角的电影导演,但从其代表作《后窗》之后,偷窥文化在影视作品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具有偷窥文化的影片中,电影为观众设置了一个隐秘的世界。在这个隐秘的世界中,电影中的形象变为窥视客体,使得观众通过秘密的窥视视角来窥探电影中人物的秘密而产生性满足和心理快感。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在其代表作《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文中提出了电影中的观看快感来源于窥视癖以及电影镜头代表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凝视目光这两个观点。观众站在影视作品中偷窥主体的视角,画面所呈现的偷窥画面也使得观众的偷窥欲望得到极大满足。与此同时,女性在影视作品中总是承担着被窥视的窥视客体的角色,“起决定性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的形体上。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P643-644]女性形象在影片中作为被窥视的对象,吸引着男性角色和影院观众的双重注视。两个主题的注视并不矛盾,实际上,窥视主体和观众因为注视的是同一窥视客体,即影片中作为性欲寄托的女性,两者的视角是合二为一的。从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再到张一白执导的《匆匆那年》,其中都不乏大量的男性主体对女性主体的窥探视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的沈佳宜在柯景腾等人的“注目”下走过,《匆匆那年》中画板报的方茴被陈寻注视着,镜头从她的脚踝一直移到大腿。此外,类似的电影作品还有《后窗》、《偷窥》、《隔窗情未了》等等,从对人性阴暗面的分析逐渐变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男权与女权之间的较量。但是不难看出,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在这个环境中手握主动性,甚至掌控着观众的视角,观众甚至会跟随着片中的男性主体,享受着从窥视女性角色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性快感[ 冯丽.窥视快感与男性目光——从心理学分析《后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7):31-33.]。
        二、控制与占有
女性角色在影片中作为承受男性窥视欲的窥视客体,往往遭受着窥视主体的惩罚,窥视主体也由此获取快感。在影片《隐形人》中,女主角Cecilia就是承担着男性形象的窥视和原始伤害。
第一,“人物困惑”设计。Cecilia困惑的转化,也是贯穿全片的走向。全片Cecilia困惑的转变:我怎么逃——我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他是否还在我身边?——-我怎么做才能让大家相信我——我怎么对付他?而真正激起观众肾上腺素的部分是Cecilia发现“隐形人”、被“隐形人”陷害,以及绝地反击“隐形人”的过程。
第二,“具体细节”支撑。之所以说这种偷窥对Cecilia是一种折磨,是因为种种证据都在表明她的生活就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的眼里。例如狗吠。在女主回到家中的时候,“隐形人”出现了,如果是她的至亲的话,狗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具有攻击性,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主人犬吠不断?
        三、恐惧与反抗
《隐身人》堪称同类型题材的样板和教科书.影片不但呈现了虐待时的恐惧,也探讨了心灵创伤以及追求自由的表面化。导演透过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仿佛正是以跟踪狂的视角在阴暗的角落中窥探着Cecilia,这种窥视和紧张让观众难以平复心情,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惊吓让人坐立难安。在影片中,Cecilia从最初的恐惧不安,到紧张疯狂,再到利用这种疯狂向无处不在的控制势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摧毁了制度控制的象征——隐形衣,成为掌控自己命运的强者。而Cecilia代表着不会轻易屈服的女性形象,果断反击。男主Adrian以爱的名义,几乎夺走了Cecilia的一切,包括她的尊严。但他拿不走她内心的坚定。这种“高级恐怖”,也注定了它在无数主打悬疑的影片中脱颖而出。
窥视文化下的窥视,对于客体来说是恐怖的,打乱了生活所有的节奏,从此生活从清水变成了泥潭。然而最恐怖的却是窥视客体要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与《楚门的世界》不同,《楚门的世界》恐怖之处在于楚门被设定,我们是能看到的,当楚门想去改变这一切时,已经被设定好的一切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反而成为了他想去追寻梦想的道路障碍。《隐形人》的恐怖之处,不在于窥视主体能够对窥视客体造成多少物理伤害,而在于他可以悄无声息地入侵你的生活,窥探你的隐私,分裂你与他人的关系。《隐形人》的恐怖其实也不仅仅是那看不见摸不着又随时存在的威胁,还在于当Cecilia向外界求救时,却始终无人相信。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其实都有可能是家暴的变相帮凶。“每个人都不是救世主。”要创造自己的幸福,还是得靠我们自己。
《隐形人》将人类心底未知的恐惧更好地诠释了出来,要知道,未知的恐惧最容易击破人的心理防线。这种恐惧在影片中有两处体现。
第一,镜头展现。该电影前半段在心理恐怖上做的是很到位的,尤其是定格的长镜头,让
观众不断猜疑那看似平常的场景里是否隐藏着一双邪恶的眼睛正直勾勾的窥视着自己,让前半段的心理恐怖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第二,主角演技。女主角Elisabeth Moss大部分演技是无实物表演,她所饰演的Cecilia
所有看似发疯的表现都是对“隐形人”偷窥的反抗表现、无助表现、绝望表现。作为偷窥文化的客体,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明明知道自己被偷窥,却发现“偷窥者”的身份是未知的、“偷窥者”的手段是未知的,“偷窥者”的状态是未知的,被一切未知包裹的生活何时结束也是未知的,这对客体来说太过残忍。
窥视文化中,比被窥视更恐怖的是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在《隐形人》开始之处,导演呈现给观影者就是紧张刺激的出逃计划。Cecilia在黑夜中惊醒,身着睡衣,脸色茫然、困惑,并且带有一丝丝绝望。从这个镜头可以看出,Cecilia想逃离Adrian的掌控却逃离不掉。随后在自己的一番精心策划下,Cecilia也算是逃离成功了,也得到了黑人警察的帮助,看似宁静平和的生活马上就要到来,然而,新的一轮恐惧又即将开始,Cecilia总感觉生活中有无形的影子在窥视着自己,终于她知道了,Adrian根本没有离开。
Adrian带给Cecilia的恐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控制是生理上的威胁囚禁,Cecilia每天都处于折磨之中。第二阶段,“偷窥者”穿上隐形衣,一切恐惧都藏在无形之中,你可以躲避现实的黑暗,但无形的恐惧最为致命,因为它无处不在。第三阶段,已经从生理囚禁升级为心理囚禁。无论是偷窥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孤独的:就主体而言,若是在天亮阳光照射的地方,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社交圈,是不会生活在阴暗面的。“偷窥需求”得到满足后,巨大的孤独感扑面而来,接下来的生活又是充满黑暗的;就客体而言,长期以往的折磨是心理上,多年的精神控制造成的伤痕是难以愈合的,久而久之,是对人性的不信任,对世界的不信任,仿佛每天已经习惯了这种被控制的生活。
        四、现实与隐喻
何为“反抗”?本文认为,“反抗”意味着对此前无穷无尽的男权威胁与压迫的反对和诉说。现实生活中的男性霸权或许不是与生俱来的,受后天的原生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等影响,形成了忽视女性的感受,甚至认为女性的一切感受并非必要的。影片《隐形人》除了对窥视文化的反抗,最终落脚点仍是控诉男权压迫之上。其实“隐形人”也只是个噱头,这部片子更是一部女性反抗男权控制与压迫讲述女性独立的电影,因此才出现了Adrian纯粹邪恶的人设,和最后智商的强行掉线,以及Cecilia是用黑化复仇而不是在抵御侵害的过程中战胜Adrian。《隐形人》里面的男性角色,几乎没有正面的,这种设定明显是给予女性观众一种复仇的快意,而忽略了影片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五、结语
《隐形人》这部作品沿袭了从希区柯克以来所发展的在近似封闭的空间内用视觉语言叙述窥视文化的悬念故事的结构。可以确定的是,女性形象在本片中依旧是窥视客体,承受着来自银幕内外作为窥视主体的男性的窥视和幻想。但本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女主角的Cecilia在本片中也承担着一定的反抗男权压迫以及重新定义女性主义在窥视文化影视作品中的意义。
与此同时,窥视他人,与被他人窥视,从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潜在的心理动机。每个人都有着关注他人以及被他人关注的需求,“他人的生活”固然令我们好奇,而“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也同样需要别人的关注。窥视文化需要辩证地被看待。对于违反道德原则、社会运作原则的,公众需要对其嗤之以鼻。因为再往前一步,就是类似于“韩国N号房间”这样的违法犯罪事件。从现代生活来说,现代传媒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人们的窥视与被窥视的欲望得到空前的张扬,以至于流行文化也有渐变成窥视文化之虞。








        

        参考文献:
[1] Laura Mulvey,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16,3,1975.
[2]李蕾.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窥视叙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6.
[3]冯丽.窥视快感与男性目光——从心理学分析《后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7):31-33.
[4]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108.
[5]孙宁,李忠阳.《登堂入室》作为窥视之窗的电影与文学[J].文艺争鸣,2013(5):56-61.
[6]蔡梦云.欲望与挣扎——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窥视模式[D].兰州:兰州大学,20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