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凤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水落坡镇长庄小学 邮编251803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并深入挖掘其蕴涵后现代主义理念,基于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考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后现代转向。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方式;后现代主义;转变
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在我国高速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荐快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对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势不可挡的变化。随着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被大众知悉、接受,搭载着信息技术的快车,后现代主义亦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大背景时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碰撞,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一、 “互联网+”时代蕴含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主要存在社会学、哲学、美学等意识形态领域。其中,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方面提出批判性反思,基本特征有:第一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基础和绝对的真理,规律也不是不可更改的,主张多元取代统一。第二是反理性主义,否定科学理性,崇尚非理性,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是真实的,可以作为创造的源泉。第三是反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中心是不存在的,世界可以是“碎片”,主张消解主体性,追求不确定性、不可表达性的思想解读。第四是倡导平等,主张“以主体间性来消除现代主义主客二元论在人与人之间设置的人我对立”,主体间性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强调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倡导理解与对话。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密切的互应性。
(一) 开放性与反基础性
在“互联网+”时代课程应该是含糊的、不确定的、多方面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情境性知识解决问题,鼓励教师教学要开放和创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与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云、网、端一体化的智能基础设施,云计算各种设备为信息资源的交流集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习者可以在开放的“信息库”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大大促进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多元化与反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鼓励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使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不同文化和个性并存,世界是多元的、开放的、整合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应采取多元文化的观点, 让各种文化和知识都能为学生所理解、尊重和欣赏。这与“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的多元化高度重合。“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方式、内容、课程目标都是可以灵活转变,学习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形成多元的、开放的、整合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三) 交互性与平等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倾向于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教师对课堂有绝对的话语权,学习者在教师的权威下是被动接受知识。后现代主义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互相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是可以互换的,他们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者”,可以时而成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名学生,共同聆听,共同求知。
(四) 个体化与非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如果遵守理性主义所制造的教条、真理,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抹杀人的情感和自由,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非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随语境而定的,知识应该是生成的、动态的、多元的、整合的,离不开个体的交往实践活动,也离不开个体的个性人格特征。“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引导和促进。
二、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后现代教学方式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充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开展的教育要与以往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在“互联网+”时代,比过去更需要教育。教师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除了教授知识,还要教授能力,教授学生吸收知识、辨别真伪、创新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 提高教师的数字和信息技术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持续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并且贯穿个人一生的。在“互联网+”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传统场所,教师需要提升自我的数字和信息技术素养,善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后现代主张开放与反基础,没有绝对的、唯一的真理,呆板的知识无法适应这个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要不间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课上课下的立体式教学,不断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尝试,还要帮助学生在知识爆炸的开放时代学会搜寻信息、合理利用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适应教学时代的新发展。
(二) 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基于后现代的教学观提出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思想。后现代倡导开放性,提倡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互联网+”时代恰恰为此提供了可能。教师不再向学生单一的输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自行搜寻信息,进行意义的自我建构,同样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演变成了“学习的一员”,传统的师生等级被打破,教师要转变观念,学会和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一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三) 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多元化的途径和观念,推崇差异性,教学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进行。教学不仅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更是要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 把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结合起来, 又要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与“互联网+”时代人才要求完美对应。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候,应注重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中,教师不仅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多元的知识和文化,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
(四) 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未来社会是多元的、开放的,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传统社会培养的标准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学生需要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也有更多的选择来为社会做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期待、兴趣爱好以及最近发展区域来灵活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后现代主义鼓励重视个体的情感、认知、感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借助“互联网+”时代这个契机,教师要通过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世界,挖掘不同学生的巨大潜能,引导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教授学生恰当运用情境性知识去应对无限可能的未来,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持续学习,成为具备可持续生活和数字技术素养的新型现代人,走向属于自己未来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孙军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56-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