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群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小学部
摘要: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导学目标不清,角色转变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成果检测常常被遗忘等问题,本文拟从提高导学案编制质量、转变教师课堂观念、引导学习小组开展有效学习、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等四个方面提出改进课堂教学导学案运用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 解决 问题
调研课堂,连续听了几节数学课,看到了课堂中导学案的形式被普遍采用,课堂跟以前比活了很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落实,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时展现精彩。但也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案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导学的真正作用,议论之后觉得导学案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笔者思考再三,觉得要让导学案实现预期效果,以下四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1、导学案编制的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导学案是以指导学为方式,以学案为抓手,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案。几节课所呈现的导学案做得最好的是课时化,一节课呈现一份导学案,课堂学习结束,导学案任务也就完成了。
但问题化成了习题化,每一个问题都是习题,似乎学生做完了习题,导学也就结束了。举一个例子,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老师给了4个计算题,在黑板上呈现了长方形、正方形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再计算。这里没有情境设置,没有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学生所能做的就是随老师的指引去观察长与宽。如果这样安排:请同学们自备两根4厘米和两根2厘米的小棍,拜出一个长方形,用直尺量出各自长度,加起来算出得数。然后再把四根小棍连起来,一起量量长度,看看两次结果是否相同。然后让学生去总结计算公式。这样的方法是否更符合导学案的问题化原则。以上的设计既呈现了问题,又交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导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成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都要有适当的梯度。但部分导学案却没有这样做,只是把学习目标习题化分解出来,没有展现梯度,直接导致课堂中小组合作变成了个别优生的表演。要做到梯度明确、层次清楚,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材分层设计才可能因材施教。
2、明确导学案的目标是要变课堂为学堂。课堂观察发现,导学案在老师们手中完全失去了它导学的功能,老师们的教学过程没有用“案”去导,好多课堂(不仅是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还是有老师牵着鼻子走,而不是在“案”的引导下一步步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们似乎还走不出主宰课堂的攀篱,不习惯放手或者不敢放手,即使学生学了、交流了、汇报了,也学到位了,老师总还是要去重点强调、反复叮嘱、规范表述。课堂依然又回到了老师的手中,学堂又悄然远去。
对于这个问题,除需要专家的指引,尤其是课堂的实际操作指导外,老师们好需要多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的认识,真正明白“课改的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学”,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的,绝不是装饰,更不是陪衬。
有人对导学案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归纳:①基础性。导学案是师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依托导学案学生先学—充分预习;教师预设—预置展点,进行填补,从而为高效学习打下基础。②主导性。导学案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环节的导线作用,学法指导的导行作用,“知识超市”的导惑作用,引导师生高效学习。③利学性。导学案上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心里情趣的梯度性导学习题及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轻松愉快学习。我觉得很好,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好好把握。
3、小组组织不力必然导致独学、对学、群学都流于形式。小组的建立随意性大,没有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素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好、中、差各个档次的学生没有搭配,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出现困难,组与组之间实力不均衡,小组的公平竞争缺乏基础;小组长没有培训,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做得好;没有施行轮值制度,没有轮值分工,个别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多数学生草草发言,之后无事可干,给课堂带来混乱;没有建立“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打扰他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等别人说完之后再补充;展示阶段,不相互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的明确制度;没有采用“小组内自评” 、“组与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同时对组员的参与情况及某方面的突出表现也没有给予及时评价和激励。总之,小组的构建与管理需要好好补课,只有建好规立好矩,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才会发挥应有作用。
4、导学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导学案生命延续的根本。课堂检测导学案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每节课都要进行的一项规律性工作,而不是随意性安排。每节课要给课堂留出基本固定的时间用于导学案检测(或导学案自我小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精心地备课,高效地组织学习及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避免无效时间的积累。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任务安排明确,学习形式交替有序,环节详略得当,组织思路清晰,老师收放自如的。当课堂检测成为一种基本固定模式的时候,就像一位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样,学生会条件反射式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合作探究,从而在检测环节从容应对。
课堂检测导学案应该目标清楚、准确,通过检测让80%以上的学生收获成就感。如果一堂课下来,一半甚至多一半的同学感受到的不是成功,不是积极向上,而是挫折、打击,这样的课堂就不会有魅力,这样的课堂所使用的导学案就会失去生命力,课堂高效也将成为泡影。
设计和编制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引导学生以自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习,放手让 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并使用好我们精心编制的导学案,我们必定能够打造出一个高效、促进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也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代灵性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导学案》,百度百科
2、《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刘金铭
3、《对导学案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叶爱锋